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从“无中生有”到“弯道超车”,安徽打造创新高地做了三件事

   2019-11-10 第一财经
60
核心提示:我们刚创业时只有十几万,但一个月开销是二十万,账上一度一分钱没有,过年都靠借钱给大家发工资。我们最缺

“我们刚创业时只有十几万,但一个月开销是二十万,账上一度一分钱没有,过年都靠借钱给大家发工资。我们最缺资金的时候,安徽省合肥市主要领导来调研了解情况后,帮我们引入战略投资者。如果不是当时融资成功,就很难有今天的科大讯飞。”

在安徽合肥总部大楼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忆创业历程:“政府领导来调研都不是谈企业要做多大规模、交多少税,而是鼓励企业做好技术创新,做稳做扎实。”

记者在安徽企业调研时发现,不少企业负责人与刘庆峰有着相似感受。通过多措并举支持发展,眼光前瞻抢抓机遇,安徽省“无中生有”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探思路、配资金、聚人才,最终实现弯道超车,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实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说。

敢闯敢干,提前布局新兴产业

刘庆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语音作为人类最自然的沟通方式,产业价值意义重大。早在八年前,安徽省就与工信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国声谷,可见当地政府的前瞻性。

作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中国声谷已经吸引入园企业超过600家,在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了130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形成了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生态,应用红利逐步显现。2019年上半年,“中国声谷”入园企业总数达571家,新增入园企业数138家;实现产值410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税收22亿元,同比增长35%。

今年10月18日,以合肥高新区为主申报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获批。科技部表示,希望发挥合肥在智能语音、机器人等领域的优势,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水平。

合肥的新兴产业名片不只有人工智能。今年9月,安徽合肥新型显示器件成为国家发改委首批66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虽然在2008年以前,合肥新型显示产业还是一片空白,但合肥敢闯敢干、提前布局,走出了一条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当时,当地政府敏锐捕捉到液晶显示屏产业的广阔前景,在尊重市场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开始谋划布局新型显示产业,与国内较早进入显示器行业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合作。

而十年前,液晶平板项目还被称为“烧钱机器”,投入高、回报慢,投资面临很大挑战。

“当年合肥财政收入也就100亿元左右,发展显示屏产业比较吃力,比如我们一个项目就要投资170亿元。从经济实力来讲,无论是京东方还是合肥,做这个项目压力都非常大。”京东方集团副总裁 、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外竞争对手不希望中国企业做起来,也来合肥洽谈,但最终合肥和京东方非常契合,双方携手艰苦奋斗,一起把事情做成了。”

2010年,合肥京东方第6代TFT-LCD生产线项目实现量产,彻底结束了中国大陆的“无液晶电视屏时代”。2014年,合肥与京东方再次合作的8.5代TFT-LCD生产线正式量产,创下了当年投产、当年实现盈利的好成绩。

去年,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合肥京东方第10.5代TFT-LCD生产线量产,这开创了全球显示产业发展的新里程,让中国成为全球显示领域领跑者。

张羽介绍,京东方在合肥投资累计超1000亿元,带动70多家配套企业来合肥发展,合肥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屏基地之一。

“合肥与京东方6代线的做法创造了‘合肥模式’,是推动我们这个产业发展的关键。而这个模式最关键一点,就是地方政府领导对产业十分了解,有很大决心和魄力来发展这个产业,并对企业非常信任,一起发展成长。”张羽说。

相比于液晶显示产业,被喻为“工业粮食”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储备要求更高,投入更大。但合肥研究早、行动快、准备充分,抓住了国家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合肥抢在产业发展风口形成之初,通过针对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精准施策,引进了睿力集成、通富微电等大项目,抢占了产业发展制高点,并以此带动合肥产业链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后起之秀,列入“十三五”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重大布局。

李锦斌表示,安徽协同推进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构建“芯屏器合”体系,积极发展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400多家。

“芯屏器合”体系中,“芯”指芯片产业,合肥集聚了包括长鑫存储在内的186家集成电路企业;“屏”指新型显示产业,合肥是集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于一身的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基地,安徽在新型显示产业上已经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六轴机器人产量安徽居全国第1位;“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

创新投融资,打造全产业链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敢闯敢干,资金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合肥当地政府将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入龙头企业大项目,在当地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全产业链。

比如,在合肥京东方6代线巨额投资中,合肥市政府首先承诺90亿元资金支持,而后由于成功吸引了60亿元社会资金投资项目,最终合肥出资30亿元,以购买京东方定向增发股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

这种市场融资模式是重大项目投融资方式的一次成功创新,在当时开创了一条地方政府资金引导、战略投资者推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产业投资新路径。

此后,当投资285亿元的8.5代线、458亿元的10.5代线项目落户合肥时,在前期不具备融资条件的情况下,合肥市政府分多次向项目公司注入100多亿元,为项目发展提供关键的资金支持。

目前,京东方的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已稳居全球第一。京东方的龙头效应直接汇聚了上下游企业100多家,在合肥形成了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平板显示也成功跻身合肥市首个千亿新兴产业。

合肥市政府很注重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整合了产业、创业、芯屏等政府平台基金,打造了千亿规模的基金丛林,以此为基础创新投融资模式,保障重大项目的融资需求,有效地支持了合肥的产业转型升级。

李锦斌介绍,安徽推进“科技+基金”激活资金,推进“拨改投”“资金变基金”,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基金杠杆作用,运营总规模100亿元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组建总规模20亿元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墨子量子科技基金。

为了实现“中国芯、合肥造”,高端集成电路核心制造“零的突破”,2015年,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台湾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投资128亿元的晶合晶圆制造项目落户合肥。其中,合肥市相关主体出资48.8亿元,厂房由合肥市负责建设,总投资20.4亿元,建成后项目公司租赁使用。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专注于面板驱动芯片制造的12吋晶圆代工企业。

“目前双方合作很成功,相关技术我们已经取得了所有授权,这使得我们自主创新不是从零开始,推进速度就比较快。在集成电路领域,合肥产业链之前缺晶圆制造环节,我们进来后实现了当地产业链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贯通。”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湘鄂告诉第一财经。

为了支持初创科技企业发展,合肥设立天使投资基金,采用直投形式扶持初创型企业发展。

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青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作为一家以“细胞工程”为核心的生物医学类高科技公司,创业时市场还没认识到细胞工程这一关键技术,难以获得股权投资或债权融资,所以国有资本的进入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支撑和杠杆作用。

中科普瑞昇成立初期获得了合肥市天使投资600万元支持,以股权形式投入公司,这也为公司做了信用背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而且该投资不以盈利为目的,科学家创业团队可以随时回购,这也让创业团队能掌握企业发言权。

目前中科普瑞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基于激酶靶点的BaF3工程细胞库,打破了该领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该技术体系的空白,解决了行业性的将化合物寄送国外评价邮寄不方便、测试周期长、价格高等瓶颈。另外,公司的肿瘤精准用药检测新技术正式进入医院开展临床服务,为癌症患者提供精准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恶性肿瘤治疗的有效率。

引才多措并举,构建大平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在战略布局和配置资金后,如何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成为摆在安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所有人才都想干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条件。比如,院里的强磁场中心建设,短短十年已经吸引了一大批人才,200人左右的职工队伍中,有一半是从国外非常优秀的学校学成归来的,“他们不是奔着钱来的,而是看科研条件好不好”。

合肥还拥有不少国家大科学装置,对国际顶尖人才形成了强大吸引力。比如,有着“人工小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现有大科学装置,都有独步全球的优势。此外,当地还在加快建设聚变堆主机系统、量子信息、离子医学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发平台,这也成为很多人才寻找科研新突破的最好平台。

除了科研条件的不断提升,安徽省和合肥市也很注重发挥好科教资源的作用,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比如,合肥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一期、二期,总投资约31亿元;共建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总投资约70亿元。

李锦斌表示,安徽突出原始创新,把握科技竞争主动权。抓实“主平台”,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10个省实验室、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启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全省科研机构数已超6000个。

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优势产业的发展,更成为安徽吸引人才的优势。

今年9月,位于合肥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一期设计产能每月12万片晶圆。这标志着我国的内存芯片领域实现量产技术突破,拥有了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自主产能。从长鑫存储2016年5月组建至今,已吸引了2000多名芯片业界人才聚集到合肥。

为了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出台实施了“人才新政20条”等多项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并建立了各种人才引进专项计划。“省市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在引进人才的住房、教育、医疗、科研经费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举措,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让人才干好科研。”匡光力说。

“我之所以回国创业,是因为在中国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事。只要你去做,政府等各种资源都会帮助你去实现。”刘青松说。(记者 陈益刊)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