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为长三角一体化贡献新动能

   2019-11-13 经济日报1版
76
核心提示:日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将一周年之际,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将安徽的蚌埠、黄山、六

日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将一周年之际,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将安徽的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等7个地级市纳为成员城市,从而实现对安徽16个地市的全覆盖。自此,沪苏浙皖41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进入该跨区域城市合作平台,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后的又一重大进展。

去年11月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安徽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安徽由此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双覆盖”的唯一省份。“这全面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成了安徽‘左右逢源’的双优势。”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总结当前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显著特点时深感振奋。

今年年中,《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审议通过,安徽编制实施相应“行动计划”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基本原则,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扬皖所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江淮儿女踏上为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贡献强劲动能的新征程。

对接对标 “左右逢源”

就在金秋十月,安徽又派出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开展学习考察和高质量对接合作,同时带动市县、开发区、企业与沪苏浙加快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对接达成了118个合作事项,其中产业类5亿元以上合作项目79个,总投资额接近1200亿元,涉及基础设施共通,科创共同体共建,以及文旅、医卫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

这样主动“对接”乃至积极“对标”,安徽已进行过多次。

长江安徽段俗称“皖江”。拥有八百里皖江的安徽,既地处中部,又处于长三角腹地,具有独特区位:承东启西、呼应南北、沿江近海,且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此区位虽说独特,但也会有“不东不西”的尴尬。

2006年以来,我国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安徽作为中部六省之一被纳入其中。在六省当中,安徽的经济体量、资源禀赋等都不居前列,但其依托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的区位,以及可以无缝对接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科教等的省情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东向发展”战略,即加速融入长三角,积极接受其资本、技术、信息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以借助长三角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交流与合作,由此走上了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崛起之路。

2008年,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中最重量级的会议,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扩围”,首次邀请安徽省领导出席。次年,安徽又作为正式成员出席该座谈会。“泛长三角”的概念也是在这时进入人们视野。

2010年,安徽省会合肥以及地级市马鞍山等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3年后,又有徐州、芜湖、滁州等8个城市“入伙”。

到2016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进入新十年。当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表示,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的殷切期望深刻指明了安徽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安徽遵循这一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将“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鲜明地写在了发展的旗帜上。

那一年,我国还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在长三角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该规划正式将安徽的合肥、芜湖等8个城市纳入其中,助推了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一次次对接对标,一步步努力融入,安徽如今终于全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打开了自己“左右逢源”的新局面。

锚准定位 扬皖所长

就当下而言,毋庸讳言,安徽经济实力与沪苏浙存在明显差距。从201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江苏位于全国第二,达92595.4亿元,超过全国份额的10%,浙江排名第四,上海市排名第十一。而安徽只排名第十三,仅占三省一市生产总值体量的14%。

“纵向比进步大,横向比有差距”——安徽也清醒地认识到了现状,编制实施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发展行动计划中,对自己作出了清晰定位——“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并认识到,还需持续努力,扬皖所长,才能真正化“双覆盖”为“双优势”。

“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中央要求我们打造‘两地一区’,也就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这为安徽发展锚定了时代坐标、开辟了更大空间。”李锦斌介绍说,“在这方面,安徽谋划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等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加快建设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

就在11月7日开始的一周内,商(丘)合(肥)杭(州)高铁的商丘至合肥段(北段)开始“满图”试运行,标志着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其合肥至杭州段(南段)预计2020年完工。商合杭高铁被称为“华东第二通道”,建成后将与长三角城际铁路网形成互联互通,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

区域协调,基础先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要规划无缝对接,更要交通互联互通。这些年,安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连当地人自己都说,“为了对接长三角核心区域,我们真是‘蛮拼的’”。

陆运方面,2015年起,安徽制定实施“八纵八横”高铁布局,全面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合福、合郑、合新、合蚌连、合安九和商合杭通道等,硬是把昔日的“铁路盲肠”合肥市即将建设成为“米”字形高铁枢纽。

水运方面,皖北水运中心芜湖港已与上港集团携手打造了安徽至上海洋山港的重要“喂给港”,马鞍山则向浙江舟山港通航了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

在今年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博会)期间,安徽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表示,通过加快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已打造形成了一批高能级的“东张西望”开放合作载体,包括4个综合保税区、12个国家级经开区、6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7个一类开放口岸等。

在江苏苏州与安徽滁州共建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竣工投产企业近百家,拟建在建项目两年内就要“填满”园区,扩区建设又已排上日程。而且,滁州不仅在合肥都市圈中,更是毗邻南京江北新区,目前滁宁城铁已开工建设,竣工开通后,从滁州到南京市中心只要20分钟。

在相隔千里的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开启“两心”共创。“沪苏浙皖还正实施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创’,将联合组织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工程,推动四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

解答“1+1+1+1>4”这道题的火热实践,在江淮大地乃至整个长三角持续上演着。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当前长三角经济表现出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底气。今年前三季度,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生产总值增速全部达到6%以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其中,安徽同比增长7.8%,增速居全国前列;财政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也保持稳中有进的较高增速。(记者 贺浪莎 文晶)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