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高质量建设“两地一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2020-01-17 人民日报10版
96
核心提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日前正式公布,标志着这一国家战略进入了全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日前正式公布,标志着这一国家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安徽将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画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笔画”?记者就此专访了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

记者:安徽全域进入《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安徽如何认识把握和学习贯彻《规划纲要》?

李锦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我们深切感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的大战略、长三角的大机遇、一市三省的大责任,更是安徽必须奋发作为的大舞台。安徽作为长三角“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就应有成员的样子和担当。一是紧扣“一体化”,谋深谋透思路。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总定位和安徽“两地一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焦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分定位,集中开展“大调研、深谋划、抓落实”。二是紧扣“高质量”,落细落实行动。胸怀两个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承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同步举办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扬皖所长,出台《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明确9个方面、216项具体举措和30个重大工程,形成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安徽“施工图”“任务书”。三是紧扣“一盘棋”,聚焦聚力合作。按照“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力推省市县三级加强与沪苏浙对接,特别是坚持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2019年1至11月,沪苏浙来皖投资实际到位资金5931.1亿元,同比增长12.1%,占全省比重达51.1%。

记者:安徽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将如何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李锦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我们把握创新安徽活跃强劲的优势,携手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力争取得更多并跑领跑成果。一是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网络,厚植原始创新优势。安徽大科学装置数居全国前列,拥有高校110所、科研机构超过6000家,在皖院士38人,柔性引进院士235人。依托这些科研基础和资源,我们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涌现出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等一批“安徽首创”重大成果。二是搭建高精尖创新“攻尖”体系,厚植技术创新优势。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第一批36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合肥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投产,蚌埠玻璃研究院成功研发世界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淮北相邦公司研发的陶铝新材料重量轻、硬度大,运用于航天航空和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关键部件。三是构建高效能成果转化机制,厚植制度创新优势。规划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用足用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等,新建10万平方米的安徽创新馆等一批转化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实施重大项目要素“周转池”制度,建立“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路径走”工作机制。

记者:安徽制造特色鲜明,2019年又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在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上有什么思路举措?

李锦斌:我们把握安徽制造特色鲜明的优势,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健全推动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着眼赋能增效,提升传统产业链。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实施100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打造新型“铜墙铁壁”,海螺集团和铜陵有色集团2019年首次双双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安徽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四大家电产量占全国1/5,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2年居全国前列。二是着眼打造支柱,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积极构建“芯屏器合”现代产业体系,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和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获批。三是着眼引领未来,布局先导产业链。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5G布局等重大项目建设。

记者: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现场会前不久在安徽召开,安徽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

李锦斌:我们把握美丽安徽生态资源良好的优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一是从点位入手,切实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好。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强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二是往面上拓展,切实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探索推广林长制改革,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运行,林长制改革入选中央改革办2019年十大改革案例。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在全国率先探索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I类,并将试点经验复制到滁河、洪泽湖等跨省流域。三是向制度发力,切实把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建设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标准,深化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推进100平方公里环巢湖湿地公园和15.3平方公里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建设,努力还景于民、还岸于民、还水于民。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是全方位的一体化,除了在创新、产业和生态上的合作,安徽在其他领域取得哪些一体化成果?

李锦斌:我们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不仅注重在合作中出成果,也注重在学理念、抓融合上促提升。一是推动思想观念等高对接。学习沪苏浙“投‘云’就是投未来”的战略眼光,增强谋划思路举措的前瞻性;学习沪苏浙从严从实、善作善成的实干作风,提升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学习沪苏浙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先进制造、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推动开放合作无缝对接。发挥安徽“左右逢源”双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认真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政策举措,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积极争创自贸区,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新苏滁、张江萧县、苏皖合作示范区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三是推动民生保障融合对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网通办”,长三角居民在定点医院均可享受门诊“一卡结算”,合肥、上海等7城市地铁扫码乘车“一码通行”,在社会保险服务等领域实现一地认证、全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积极引入沪苏浙优质医疗、教育资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好惠及民生。(记者 朱思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