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提出《关于发挥科技对落实“六稳”“六保”重要支撑作用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称,近年来,安徽省积极发挥科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作用,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科技源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强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首次组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区域创新联合基金,争取到21项联合基金项目。截至目前,已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重点实验室17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5家。
二是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持续推进。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推动成立安徽创新馆。2019年举办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152项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项目对接签约。举办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强化了与沪苏浙重大创新成果的对接互动。截至目前,已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3家。
三是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杠杆和引导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2019年度兑现创新政策补助1880项,经费3.186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牵头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2019年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项目176项,支持资金12.3亿元,其中企业承担项目118项,支持资金2.251亿元,企业立项数占比67%.
四是科技金融体系日趋完善。建立运行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首批设立7支子基金,其中合肥区域子基金已设立运行;六安、芜湖子基金已完成审批工作,即将设立运行;淮北、国科新能源子基金已通过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支持科技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累计为19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9.56亿元。
罗平认为,安徽省在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助力“六稳”、“六保”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如在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卡脖子”技术。
“其次是区域创新能力相比先进地区还有差距。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虽然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但对标东部沿海省份及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差距仍然较大。第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还不够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源头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还有不足。”罗平说。
罗平建议,国家加强对安徽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助推安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指导支持安徽加强原始创新,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科技计划中,对安徽给予倾斜支持,引导支持安徽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科技创新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大力支持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支持地方政府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指导支持安徽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安徽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政策先行先试,探索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支持安徽省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申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记者 陈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