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5年来,我省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百姓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带来的红利。本报今起开设专栏,报道“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经验,展现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即将在今年年底划上句号,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上日程。对安徽来说,“十三五”以来这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5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施顺利,全省综合实力更强,发展活力更足,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充实。
5年来,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前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居全国位次由2015年的第14位、第25位分别提升到2019年的第11位、第13位。2018年安徽全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2019年全年生产总值超过3.7万亿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引江济淮、商合杭高铁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顺利实施,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奏响创新强音,5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争创国家实验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在全国影响力明显提升。原创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国首块自主研制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等一批“安徽首创”重大成果相继问世。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大,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636家。
以创新为驱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5年来,安徽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有力步伐。“三重一创”建设深入推进,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等一批新兴产业从弱到强,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芯屏器合”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铜陵先进结构材料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海螺集团、铜陵有色双双跻身世界500强。
现代服务业不断提质增效,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累计认定39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内生动力显著增强。5年来,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省属企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和中部领先地位。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率先完成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累计88家世界(境外)500强企业来皖投资。合肥中欧班列发运量位于长三角区域首位,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形成品牌效应。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
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多极支撑新格局。5年来,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2019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5.8%、34.7%。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积极展现安徽作为,加快推进“两心同创”、G60科创走廊、“三区一体一廊”等建设步伐,一批重大事项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板块联动发展,“一圈五区”建设高质量推进,中心城市带动力进一步加强。省级特色县域产业集群、特色小镇等创新空间载体快速涌现。
增进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超过300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成为中西部第一个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的省份。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待遇实现统一。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省市县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的预期目标。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记者 马丰成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