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被誉为影响人类未来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国际科技竞争的热点领域。
近年来,我市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紧跟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浪潮,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加快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积极打造量子创新技术策源地。以科研成果熟化转化为核心,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突破点,以产业聚集发展模式为路径,打造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
前沿科技研发成果显著
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唯一一家以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为主营业务的初创型企业。
9月12日,本源量子自主研发的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上线,该量子计算云平台是一台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稳定运行的超导量子计算系统,也是国内率先实现工程化的量子计算机,将向全球用户提供真实的量子计算云服务。
此次发布的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基于悟源原型机,搭载6比特超导量子处理器夸父KFC6-130,保真度、相干时间等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发布的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虽基于的比特数不是世界最高,也不是量子计算机所能达到的最高终点,但这是迈出的踏实第一步,有了这一步才能更快发展量子计算机,并最终普及实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本源量子联合创始人兼科学顾问郭光灿说道。该平台的上线,是量子计算从较低技术成熟度的科学研究走向更高技术成熟度的标志,对量子计算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原始创新厚积薄发
量子计算机在合肥实现工程化,仅仅是我市加速挺进全球量子信息技术创新高地的一个剪影。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合肥舞动世界舞台。
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探究奥秘,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投身其中。早在20多年前,中国科大就开始了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该校潘建伟院士团队于2003年就提出利用卫星实现远距离量子纠缠分发的方案,并展开量子通信的研究,一项项重要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上天,首次在空间尺度验证已有百年历史的量子理论的真实性。
10个月后,首次实现上千公里量子纠缠。从百公里到千公里的飞跃,“墨子号”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其实,在中国科大,有一个量子梦之队,被誉为量子“GDP”,除了潘建伟院士,还包括郭光灿院士、杜江峰院士。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量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和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量子信息基础研究机构已形成“一院三平台”体系。“一院”即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是我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三平台”即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产业布局多点开花
2016年8月,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形成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2017年9月,“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率先完成了在金融、广电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2018年1月,利用“墨子号”与“京沪干线”建立的星地链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中国和奥地利之间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
“星”(墨子号)“地”(京沪干线)“网”(在金融、网络安全等领域)科学研究与应用示范体系的建立,对我市量子信息产业的补链、强链、延链发挥了积极作用,培育出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
“我市量子信息产业具备资源优势、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相关专利占全国12.1%,排名仅次于北京,产业布局与发展实现多点突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首日涨幅923.9%,盘中涨幅一度达到1002.82%,刷新科创板以及A股单日涨幅记录……7月9日,首日登陆科创板的国盾量子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作为中国量子通信领域首家A股上市企业,吸引资本追捧。自2009年在合肥高新区成立,到如今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国盾量子的诞生和成长,离不开合肥这座城市给予量子产业最优渥的“成长土壤”。
在合肥高新区横贯东西向的云飞路沿线,密集布局着一批量子领域骨干企业,这条道路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量子大道”。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一个新兴的量子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形成。
小小量子,潜力无限。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量子信息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厚植深耕基础研究,充分发挥重大试点工程引领带动作用,同时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总要求来做足文章,全面加快推进量子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记者 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