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原始创新,有效保障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效;强化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动能增强;强化区域创新,统筹协同发展持续优化;强化人才支撑,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2020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名,较上年上升2位,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1月20日,在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发布了“十三五”以来我省科技创新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重大原创成果加速涌现
2016—2019年,我省累计4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86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原创成果。
——量子科技方面:继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研制并成功发射并实现星地量子通信、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后,2020年,在全球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核聚变方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2018年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2019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竣工交付。
——人工智能方面:中电科38所自主研发出“魂芯二号A”信号处理芯片,单核性能超过国际同类芯片性能;华米科技成功研制全球首款智能穿戴领域的黄山1号人工智能芯片;科大讯飞研制出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
此外,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攻克恒流运行关键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成功研制世界第二强的混合磁体,磁场强度提升至42.9T;安农大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海丝一号”SAR载荷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
面向经济主战场 科技支撑产业升级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559家,较上年净增1923家,增幅达29%,创历史新高,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比2015年分别增长78.9%、7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以芯片为例,目前已形成以芯片研发为龙头,涵盖基础材料、封装测试、分立器件和终端应用等上下游呼应的产业链格局,合肥芯硕半导体公司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分辨率为0.65微米的无掩膜光刻机,晶合集成12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让安徽步入高端集成电路核心制造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重大专项支持下,我省累计创造专利、标准、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7000多项,开发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2000多项,拉动产业投资近600多亿元。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省通过定向委托等方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中国大陆首款55英寸电视用AMOLED显示屏,实现了我国在大尺寸电视用AMOLED显示“零”的突破,彻底打破日韩以及台湾地区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壁垒。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打破了高能量级超导回旋加速器特别是医用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进口垄断。安徽农业大学承担针对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进行了改良,打破国外公司对该技术与产品的封锁,增强了我省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省紧急启动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16项并取得良好成效, “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国家诊疗方案第七版、第八版,向全国推广;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启动III期临床试验;“无接触自助机”“除菌毒空气净化机”等抗疫产品相继投入使用。加强药物研发,提升健康保障水平。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研究制定了537 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和制备工艺,是目前唯一获得中药配方颗粒GMP 证书的企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形成了从恩曲他滨原料药到制剂的完整产业链。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提升装备自主保障能力。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研发出具有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功能的4K一体化智能腔镜系统,解决了微创诊疗装备的微型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问题。随着科技支撑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慢性病防控、新发传染病防控及诊治能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