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徽日报】【喜迎全省两会 共话美好安徽】构筑世界级新材料基地

   2021-01-22 安徽日报5版
52
核心提示:“争创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研究院!”蚌埠龙子湖畔,一座由玻璃打造的圆形建筑宛若一颗璀璨明珠,令世界瞩目

“争创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研究院!”蚌埠龙子湖畔,一座由玻璃打造的圆形建筑宛若一颗璀璨明珠,令世界瞩目。在这里,小玻璃“大变身”,一项又一项世界纪录被刷新。这就是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

1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产业园,走进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这就是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厚度只有一张A4纸的三分之一。”该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张冲拿起一片卷成圆筒的玻璃告诉记者,随着5G、AI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柔性和折叠成为全球显示产业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可以使显示产品更加便携和功能多样化。柔性超薄玻璃(UltraThin Glass,简称UTG)具备超薄、耐磨、强度高、可弯折、回弹性好等特性,是理想的柔性折叠盖板材料。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的带领下,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整合旗下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蚌埠光电材料、凯盛科技股份等企业单位的技术优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持续艰苦攻关,于2020年8月成功开发出30微米-70微米厚度的主流规格超薄柔性玻璃,弯折半径小于1.5毫米,实现产品连续20万次弯折不破损,主要性能指标和参数处于中国第一、国际领先的水平。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积极探索,并且很早就在做一些努力。”张冲认为,要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做好“文章”,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供给,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融合,加快强链、补链、固链,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在安徽依托技术优势,生产出优质的玻璃产品,通过延链补链,与沪苏浙等地区的产业链下游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一体化进程加快,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合作互动,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长江之滨到淮河之畔,协调发展正在奏响新曲。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既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蚌埠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蚌埠聚焦硅基新材料产业,通过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延伸和产品推广应用,全力打造世界级硅基新材料基地。围绕5G、新型显示等领域,蚌埠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培育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记者走进安徽凯盛基础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里的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是国家863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的专利产品。记者随手拿起一个玻璃瓶,瓶中的玻璃微珠像水一样来回荡漾,质量十分轻。“别看它质量轻,其实它强度非常高,隔热保温、流动性好,还耐腐蚀。”公司副总彭小波告诉记者,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在深海探测、航天航空、5G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合作,比如与上海海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协同攻关。”

蚌埠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卞家涛表示,将通过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延伸和产品推广应用,借力产业协作,共同打造世界级硅基新材料基地。

1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全球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行业最大的制造企业。“借力长三角一体化东风,我们深化了与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近日,昊方机电与上海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高校将在材料工艺研发等方面为我们提供智力支持。”公司副总高健晖告诉记者。

协调成为检验高质量发展成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和省多项重大战略规划节点中,蚌埠市均深度参与。

“蚌埠市要形成科技创新和承接转移的叠加效应,着力点应放在产业深度参与上,必须立足蚌埠实际,充分发挥在硅基生物基、5G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加速构建与都市圈、长三角配套的产业体系。”蚌埠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记者 郑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