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四五”,合芜蚌自创区建设将按照“三城三区多园”的空间架构,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把合芜蚌自创区打造成为产业创新引领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程雪涛 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
3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自创区)了解到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在安徽省合肥市正式发布;中国电科38所研制的高性能77GHz毫米波芯片及模组,刷新了当前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新纪录……
在刚过去的2020年,合芜蚌自创区战胜诸多困难,亮出了自己靓丽的成绩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2%和13.8%,分别占全省的48%和48.4%;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50.56亿元,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2.29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4.8%和49.7%;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达11167件,截至2020年底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55720件;合肥、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最新的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分别位居第10、40和51位。
策源原始创新,持续增强创新成果源头供给
在距离地球50万米的太空中,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展翅翱翔,与世界首个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牵手,演绎着中国量子通信技术“领跑”全球的故事,成为安徽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原始创新是“源头活水”。自主研发投产的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在全国率先面世;全国首块自主研制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下线;缓冲拉杆关键部件保障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6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最新成果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保驾护航;为北斗导航系统提供3000多套部件产品;为高分七号卫星提供高性能阻尼器等关键部件……这些出自合芜蚌自创区关键领域的创新正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
从令世人瞩目的“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到国际热核聚变ITER关键部件的总装验收,再到首次发现新型氢水化合物……原始创新的厚积薄发,源于长期的积累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
按照“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行、研发产业化、管理现代化”方式,2020年合芜蚌自创区共有34家单位被新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61家,帮助企业解决相关共性难题793项,合同金额3.12亿元;申请各类专利261项,授权发明专利77项。截至2020年12月,合芜蚌自创区共拥有省实验室1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0家。
“合芜蚌自创区研发投入强度由2008年的1.87%提高到2018年的2.9%,研发经费投入由54亿元增加到401.2亿元、占全省比重由55.2%上升到61.8%。”安徽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李林告诉记者,合芜蚌自创区申请发明专利由2008年的0.19万件增加到2019年的3.5万件,年均增长30.5%;发明专利授权量由346件增加到9073件,年均增长34.6%。2008年以来,合芜蚌自创区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9个,占全省总数的84.5%。
产业集群发展,创新产业新高地快速崛起
2008年,安徽省启动合芜蚌自创区建设,在合肥、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实施升级创新型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和优化创新环境“六大工程”。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合芜蚌自创区正式“扬帆启航”,朝着产业创新引领区迈进。
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能语音产业正在拔节壮大。2020年,合肥“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1024家,实现产值1060亿元。在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器人成为全市产业新名片,目前已集聚上下游重点机器人企业128家,2020年1—10月份,芜湖机器人基地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4.5%,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4.6%。在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触控玻璃创造世界纪录,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首次实现国产化。凭借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合芜蚌自创区产业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合芜蚌自创区围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机器人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精准医疗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智能汽车、石墨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目前合芜蚌自创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4763家,较上年增长28.4%,占全省比重达55.6%。合芜蚌自创区GDP由2008年的2900.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5084.83亿元、年均增速16.2%,占全省的比重由2008年的32.7%上升至2019年的40.6%,贡献了全省四成以上GDP和财政收入、五成以上的科技成果以及六成以上的进出口额,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政策资源联动,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去年以来,合芜蚌自创区的皖仪科技、科大国盾、科威尔电源、会通新材料、江航装备等7家企业相继在科创板挂牌上市,预示着“十四五”开局的好势头。
“面向‘十四五’,合芜蚌自创区建设将按照‘三城三区多园’的空间架构,发挥产业特色优势,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把合芜蚌自创区打造成为产业创新引领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程雪涛看来,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将是“十四五”期间合芜蚌自创区发展的新目标。
“我们一手抓领军型企业‘顶天立地’,通过遴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行业领先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在科技攻关、人才引进、绿色改造、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精准支持。”程雪涛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还要另一手抓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支持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升规”,发挥税收优惠、股权激励、财政后补助等激励作用,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小巨人”和“单打冠军”。
“通过统筹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声谷’产业园、航空产业园等建设;支持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硅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集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程雪涛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优先布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科研基地,吸引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服务水平。
“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和完善园区功能,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新兴业态,促进产业链与金融链精准对接,努力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创新愉快’的环境氛围。”程雪涛说。(记者 吴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