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家863计划“十五”期间重大专项“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通过国家验收

   2006-12-13 上海科委
65
核心提示:2006年12月12日,由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和上海市科委联合主办、3TNet总体组承办的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

2006年12月12日,由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和上海市科委联合主办、3TNet总体组承办的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信息领域重大专项“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验收会在沪举行。科技部高新司司长冯记春,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闻库,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陈克宏,上海市政府参事、市科委副主任张鳌等出席会议。下午,“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通过了以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的验收。

  专家组一致认为,“十五”期间863计划设立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专项是富有远见的重大举措,部市合作机制是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专项组织得当、成果突出、社会效益显著,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该专项所规定的各项任务。3TNet专项为在我国实现“三网融合”的目标,提供了一条技术上可行的规模化应用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推广价值,有望发展成为“国家宽带网络技术和业务试验床”之一。

  作为科技部与上海市“部市合作”框架下的重大项目,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在市科委积极组织协调下,由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中心具体落实建设,整合了上海电信、文广等运营商资源,目前已在长三角地区的沪、宁、杭三市正式投入示范运行。它具有高达每秒万亿比特的核心网络带宽,可以在可控、可管、可信的支撑体系下,为网内每一个用户提供平均41Mbit/s以上的接入带宽,用户可以通过这一宽带网络,同时享用高清电视、数字电视、高保真立体声、网上冲浪和互动视频电话等原来由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分别提供的服务。此外,还可以提供和发展传统网络难以大规模承载及有序管理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电子娱乐、居家办公等新兴社会服务。

  “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是由全国五十多家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知名企业,2000多名科技工作者历时四年多的艰苦攻关所研制的。这一网络采用了我国首创的网络系统技术、自主研发的网络设备和创新的现代互动新媒体业务支撑体系构成。

  据业内专家称,“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的开发成功,其技术的和社会的意义在于:

  第一,提出了独创的网络体系结构。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一种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相融合的网络技术新体制,能够经济地为所有用户提供“出门就上高速路的梦幻”式服务,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网络体系的服务理念及技术极限,为我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第二,建成国际上领先的大规模试验示范网络。对近3万用户,为期一年的示范运行,6次专项试验和有数千人参与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同步测试,充分证明了网络结构的先进性、网络设备的可靠性、网络运营的可行性。各种测试数据表明,网络中的每一个家庭用户都能同时享用一路高清晰度电视、两路标准清晰度电视、“网络冲浪”及电话服务。预计这种网络的潜能可以满足未来20年内家庭用户的普遍需求,这对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率先实现了互动网络视音频节目的安全播控。该网络能够根据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和控制,可以精细的提供各类独享业务,制止不良信息泛滥和遏制非法犯罪等,较好地解决了当前有线电视网由大众化广播服务,向互动式分众服务到个性化服务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安全管理问题。

  第四,为我国信息网络产业取得了自主拓展的新领域厂鉴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国家舆论安全的需要,有必要构建新一代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未来,以数字化的视音频服务为主的国家互动新媒体网络建设最为紧迫。本专项的成功实施,使我国在信息网络产业方面,第一次在国际上处于引领发展的主动地位,国内参研企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成套设备生产能力。该专项的实施再次证明:发展战略性的原创系统技术是创造新市场、拉动新需求、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的根本所在。

  我国独创的宽带信息网技术体系及成套技术设备已通过长三角示范网的验证,核心技术指标和试验规模全面超过发达国家信息网络的相关发展计划,正式迈入国际领先行列。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新一代互动新媒体网络不久可进入千家万户,将为大众带来更多、更新、更便捷、更安全的现代信息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