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资源节约型住宅建设项目验收会

   2007-07-09 上海科委
43
核心提示:新型屋顶绿化植被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和部署,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image

新型屋顶绿化植被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和部署,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着力突破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的技术和政策瓶颈,市科委于2004年确定了重点课题《资源节约型住宅建设关键技术与综合示范》。市房地资源局组织市建科院、市房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万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顺利完成了该项目的预期目标,并在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践层面,目标、技术、政策和示范等方面实现了集成创新,取得了多项成果。该项目今天(7日)通过了市科委专家组的验收。

  据了解,我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节能、室内环保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仅以巨大的建筑能耗为例,在我国目前每年近20亿平方米的房屋竣工面积中,只有5000万~6000万平方米是节能建筑,只占3%左右,其余97%均属于低能效建筑。2001年我国建筑能耗已达3.7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总能耗的27.6%,是能耗大户。另据统计,科技进步对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刚过30%,与欧美发达国家约70%~80%的贡献率差距很大。这些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住宅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在此背景下,市科委于2004年立项重点支持以“健康、舒适、生态、节能”为目标的住宅建设科技进步,由市房地局主持承担该课题,课题组还由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相关开发企业及专业材料设备企业共同参与,联合攻关,历经2年多时间,顺利完成了目标任务。

  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全市住宅资源能源节约的目标体系,为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提供了较明确的方向。按照实用性、经济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围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5个方面,研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具有上海特点的,强制、推广和试点分层次的包括外墙保温、屋面保温、节能门窗、外遮阳、太阳能利用、照明节能、雨水与河道水利用等的28项适用技术体系。同时,聚焦难点,重点攻关,形成了6个相关技术导则(草稿),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已作为本市地方规程颁发。《民用建筑太阳能应用技术规程》及图集(初稿)解决了本市建筑一体化,特别是多高层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的技术瓶颈问题;《雨水利用工程实施导则》和《水景观工程建设和管理导则》(申报稿)填补了本市居住区相关技术应用的空白;《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上海地区实施细则》则是我国省市中首个结合地方实际颁发的住宅综合性能评价技术文件;此外,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技术研究成果将为本市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要求,推进中小户型住宅建设,提供了必要而迫切的技术路径。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本市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实现的手段。

  同时,在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市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政策与机制建议(即上海市节能省地住宅发展指导意见),通过约束与激励相结合,面上监管与点上示范相结合,力求能为本市住宅资源能源节约推进工作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保障。

  课题组还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建成了示范项目(万科朗润园)。万科朗润园项目总用地面积9.63万平米,总建筑面积12.29万平米,容积率1.2、绿地率40%,是上海首个一级生态型住宅创建项目。课题还针对万科朗润园项内包含的小高层公寓房、多层公寓房、多层情景花园洋房、蚂蚁公房等多种房型,结合不同层次居住者的需求,建成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资源节约型住宅,体现了适用性和导向性。

  在具体技术手段上,课题组从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源头着手,结合实际,集成应用了围护结构保温、太阳能集中供热、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和入渗、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室内自平衡式通风系统、声环境控制技术、垂直和立体绿化、工厂化全装修、预应力结构、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等的近20项技术,成为当前技术集成度最高的示范项目之一。在提高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实现了资源能源的有效节约,小区实现年节能136万千瓦时,年节水10.7万吨,减少建材浪费700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本市乃至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提供了典范。按上海年竣工2400万平方米住宅计算,都按朗润园建设水平,全市新建住宅将实现年节能2.8亿千瓦时,年节水近2200万吨,住宅全装修减少近16万吨建筑垃圾。因此,课题推广的经济、社会价值巨大。

  课题组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政策措施和成熟技术,使科技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同时发挥好示范项目在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全市住宅资源能源节约工作推向新的阶段,为本市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