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会议由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科委主任李逸平主持,科技部高新司司长冯记春介绍了国家“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内容,高新司副司长戴国强出席会议,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寿子琪汇报了本市“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部署情况。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上海电信理想(集团)公司、上海思普软件等示范企业作经验交流。
制造业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制造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也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制造业信息化将增强上海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创新能力,提高上海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的能级;优化上海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强化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研发中心地位;提升上海服务长三角及全国辐射能力的必要技术支撑。
上海有较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传统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雄厚,制造业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综合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也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把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战略之一。未来五到十年是上海先进制造业升级换代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因此,深化利用信息技术,抓住这个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升上海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实现企业应用与支撑发展的“双带动”应用工程。
通过工作体系建设、环境氛围营造、发展战略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典型应用示范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环境,为深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还多次获得国家殊荣,“九五”期间,上海市成为全国首批CAD和CIMS应用示范省市。“十五”期间,上海市又成为首批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城市。尤其在2006年,上海市全面对接制造业信息化国家战略,争取到科技支撑计划制造业信息化专题项目13项。
在关键技术研发上,通过优化布局和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得到增强。据统计,“十五”期间,上海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申请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其他项目近50项(获得国家资助经费6000万)。其中,仅“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上海市)”一项,就攻克关键技术46项,大大缓解了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创新源头不足的矛盾。
在应用示范推广上,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推进,制造类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提升。全市现有国家级应用示范企业2家,重点示范企业近20家,试点企业250家,带动了4000余家中小企业普及应用。一方面,在装备、化工、制药、仪表、食品以及物流等多个行业中,优选出20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努力培育制造业信息化“龙头”企业,推出150家ERP示范企业和PDM示范企业,积极培育制造业信息化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依托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面向40000多家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专业化技术支撑和服务,形成了一个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网络。
在人才培育培训上,通过多渠道的合作,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人才根基进一步得到夯实。“十五”期间,上海重点建设了以“两中心”(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上海培训中心)和“四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市服装行业协会)为主要架构的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总计达60万人时。
在运行机制探索上,通过政府和市场的结合,协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据统计,“十五”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化的财政资金总投入1.6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0亿元。相关部门还陆续推出了《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工程实施意见》、《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办法》、《关于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多个政策,形成了政府推进的合力。另一方面,在部分成熟领域,不失时机地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支撑。
“十一五”期间,上海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将上海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基地。在“十一五”中紧紧抓住上海市重大任务这个落脚点,面向国际竞争、国内协作两个市场,技术引领、企业示范、服务支撑,发挥出上海市优势行业的特色,发挥出上海市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优势,实现企业应用与支撑发展的“双带动”,提升上海市先进制造业的能级水平,支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总体目标是开展以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及应用;开展“两甩”(“甩图纸”和“甩帐表”)工程,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到2010年,最终形成制造业信息化良性、高效的应用环境。
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工作大会的胜利召开,宣告上海“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全面启动,标志着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走向新的征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