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世博科技——新能源汽车交车仪式隆重举行

   2010-04-15 上海科委
71
核心提示:  2010年4月15日上午10时,以“绿色出行,让世博更清洁”为主题的上海世博科技——新能源车交车仪式在世
 
 
 
 

  2010年4月15日上午10时,以“绿色出行,让世博更清洁”为主题的上海世博科技——新能源车交车仪式在世博园中国馆南广场前举行,这标志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领导同志出席仪式。来自国家科技部、工信部、上海市科委、市经信委、市发改委、世博局、上汽集团等相关企业和新闻媒体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交车仪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致辞;副市长沈晓明代表上海市政府致辞;作为交车方代表,上汽集团胡茂元董事长致辞;上汽集团向运营单位交钥匙;万钢部长、杜占元副部长、娄勤俭副部长和沈晓明副市长共同为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行启动剪彩。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女士主持了仪式。

  代表中国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最高水平的40辆不同车型的新能源汽车在交接仪式上隆重登场。包括超级电容客车4辆、纯电动客车8部、燃料电池客车4辆、燃料电池轿车14辆、纯电动场馆车5辆、燃料电池观光车5辆。与会领导和代表共同参观了世博清洁能源实车并了解了世博清洁能源车的整体情况。交车仪式后,万钢部长、杜占元副部长、娄勤俭副部长和沈晓明副市长等领导和代表乘坐新能源车实地考察了纯电动公交国快速充换电站,超级电容公交车场站,西营路燃料电池观光车、纯电动场馆车维保基地和济阳路燃料电池车加氢维保基地等4个世博新能源车服务基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瞩目的重大盛会,为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市政府承诺世博园区内交通“零排放”、园区周边交通“低排放”。作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市结合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与科技部合作开展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1017辆各类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行。其中,纯电动汽车321辆,包括纯电动客车120辆,超级电容客车61辆,纯电动场馆车140辆;混合动力汽车500辆,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50辆,混合动力轿车350辆;燃料电池汽车196辆,包括燃料电池客车6辆,燃料电池轿车90辆,燃料电池观光车100辆。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

  为配套世博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在世博园区内新建了1座充电站,用于采用快速更换电池方式的120辆纯电动公交客车;在世博大道建设1条充电线路,在每个站点为超级电容公交客车提供快速充电;在靠近世博园区济阳路附近新建1座世博加氢站和2辆移动加氢车,为50辆燃料电池轿车和6辆燃料电池公交客车、100辆燃料电池观光车提供燃料补给服务。对安亭加氢站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为另外40辆燃料电池轿车提供燃料补给服务。

  据测算,新能源汽车在世博会6个月期间的示范运行,预计将节约传统燃油约10000吨,减少有害物质(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排放约118吨,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约28400吨。

  据了解,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增,我国在能源安全、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方面的挑战日益严峻。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把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列入政府科技部门的重大任务。在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在此背景下,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组织实施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通过实际工况使用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完善,同时培育市场,加速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上海作为首批全国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13个城市之一,借助上海世博会契机,汇聚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大规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以世博为契机,上海市政府将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打造一个产业基地----即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三个服务体系----即政策服务、研发服务和应用服务体系;五个应用示范区----即世博园区、崇明生态岛、嘉定汽车城、虹桥枢纽、临港新城等五个应用示范区,加快提升上海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预计到2012年,上海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规模将达到4000辆以上,把握汽车工业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