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11年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会召开

   2011-04-14 上海科委
41
核心提示:4月13日下午,沈晓明副市长组织召开了2011年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会,会

4月13日下午,沈晓明副市长组织召开了2011年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会,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主持。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农委、市建设交通委、市旅游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文广影视局、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地方税务局、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文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上海科技馆等29家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与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以及本市18个区县的分管区长出席了会议,各区县科委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本市在“十一五”期间开展的各项科普工作,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在会上作2010年本市科普工作总结,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任曹振全作2011年科普工作打算,市科委副巡视员施强华汇报了《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情况。

“十一五”期间,上海科普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系统、各部门的努力推动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普工作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五年来,上海科普大讲坛、科普多媒体演播中心等一批科技传播新载体相继创办,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得到恢复重建,高质量的科普创作不断涌现,丰富了上海科普工作的载体和舞台。200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引进科学商店这一全新的科普传播载体,至2010年底,上海已在交大、同济、华师大等12所高校建立科学商店,形成遍布全市18个区县60余家特色服务部和近百家社区门店,逐步建立起以“高校科学商店-服务部-社区门店”为基本框架的全国最完善的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网络。五年来,一批新的专业科普场馆加快建成,完善了上海科技馆为龙头、专题性科普场馆为骨干、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为支撑的科技场馆体系。至2010年底,本市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到239家,其中包括2家综合性场馆、49家专题性科普场馆和188家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约60.4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居全国首位。五年来,上海科普工作着力加强与旅游、文化、教育等的结合,科普示范社区、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科普场馆旅游示范线、科普内容创意作品等各类示范专项建设深入推进,共有100所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得到命名,10条科普场馆旅游示范线开辟完成,258项职工发明成果获得国家奖项,使得上海科普工作的社会示范效应日益凸显。五年来,上海科普活动的品牌效应不断强化。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上海科技节、上海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等重点科普活动持续开展;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百万青少年争当明日科技之星、院士论坛、东方讲坛等特色科普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五年来,科研计划科普化的探索实施,使公众与科技的“距离”不断拉近。通过产、学、研、社结合的模式,充分依托高校、研究所、企业等相关资源,面向市民的实际需求,在社区实施了一批以LED社区公共节能照明应用示范、夜光门牌、中水回用系统、生活垃圾微生物处理系统、风光互补节能路灯、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超宽带网络等为内容的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支持经费5000多万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近亿元,让市民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对生活带来的便捷。五年来,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推进科普工作的格局初步构建,科普工作监测评估机制基本建立,科普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科普经费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上海全社会投入科普的资金达20多亿,市、区(县)、街道三级政府人均科普经费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上海市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科普场馆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和实施,科普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据中国科协2009年公布的调查结果,上海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4%,远高于全国3.27%的水平,其中上海学生科学素质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青少年中排名第一(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调查)。2007年,上海成为全国首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国家科普能力试点城市。

2011年,上海科普工作将围绕十二五开局年的各项重点工作,通过一些工作新载体的实施,推动科普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在重点人群素质工作方面,将重点推进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白玉兰远程教育进村、百万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等工作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将通过科普创作人才签约计划、青年科技传播专家培育计划、高校科技传播课程试点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不断增强科普人才的厚度;在科研计划科普化方面,将重点推进科研成果科普化内容素材库和科普内容制作基地的建设,为科研成果的科普化提供支持;在场馆建设方面,在加强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等重点场馆建设的同时,重点规范对已建场馆的管理,通过场馆数据库的建设、信息发布机制的完善,更好地发挥科普场馆的功能;在科普活动方面,“科普角斗”、“科普艺术展演”、“科学··艺术--心SPA”等公众喜闻乐见活动,将进一步提高科普活动的新鲜感、吸引力和与公众的贴近度;在科普宣传方面,在办好纪实频道《科技密码》、新民晚报《科普直通车》、上海广播电台《科普天天谈》和《与科学对话》、新闻晨报《生活科普点点通》等科普精品节(栏)目的同时,将通过“科普微博”、“科普大讲坛”等新媒介,进一步拓宽科普传播的渠道;在资源整合方面,将重点推进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与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使科研资源与科普资源实现互通与共享。

沈晓明副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聚焦“六个着力”的重点领域,不断总结经验,转变思路,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效加快科普能力建设步伐,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翁铁慧副秘书长根据沈副市长的讲话,要求各部门要深刻领会,狠抓落实,共同努力将全市科普工作推向新的高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