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1-03-30 上海科委
47
核心提示:3月29日,建设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

3月29日,建设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宣读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主持会议。

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委(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专程来沪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上海市领导有,刘云耕、冯国勤、殷一璀、杨雄、丁薛祥、徐麟、沈晓明、姜樑、姜平等。上海市各区县、委办局的负责人,以及各园区和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约1000余人参加了动员大会。

2011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之后批准的第三家国家级示范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是上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大机遇;是把张江高新区培育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和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示范区域的重大使命。

上海高新区建设已经过20年发展历程。1991年3月,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始建设,并与漕河泾开发区合称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一区二园”格局。之后,上大科技园、中纺科技园、金桥园、嘉定园等其他4个园区陆续成为其组成部分,于1998年形成了目前“一区六园”的格局。1999年,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做出了“聚焦张江,建设上海面向21世纪高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确定了以建设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重点的高新区发展目标。2006年,国务院同意“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体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了凝聚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力量,将2001年建立的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以及2007年设立的杨浦知识创新基地,陆续纳入张江高新区管理范畴,形成了目前“6+2”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尤其是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和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来,上海张江高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已经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形成的集成电路、软件开发、生物医药、通信设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这片44.2平方公里的创新创业热土,已吸引184个世界500强企业入驻,聚集了各类研发机构800余家、企业近万家,其中300多个是外资研发机构,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创新生态环境。目前,张江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上海市的60%以上,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数量占全市55%以上,去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占全市20%以上,成为上海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2010年,张江高新区“一区六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18.77亿元,增加值1339亿元,上缴税收441.8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技工贸收入183.85亿元,位列全国高新区前茅。以不到全市工业用地的2%实现工业增加值1057亿元,约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六分之一。

会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推进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上海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意义、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并提出了开展自主创新体制机制试点,自主创新人才特区建设试点,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财税政策改革试点,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改革试点,支持新兴产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试点;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试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改革试点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上海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四大工程”,即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快创新价值实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日上午,上海张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沪举行。部际协调小组组长、科技部部长万钢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发言,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协调小组就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支持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