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技创新 引领美好生活

   2013-05-20 上海科委
42
核心提示:5月19日上午,“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启动仪式”在2062新能源主题公园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副书

 

 

 

 

 

5月19日上午,“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启动仪式”在2062新能源主题公园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李希出席启动仪式并宣布科技活动周启动,为期一周的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正式拉开序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市委副秘书长彭沉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曹振全等出席。启动仪式由市政府副秘书长莫负春主持。各有关委办局和区县领导、市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部分社区居民和学生代表约10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市领导为3位“科普宣讲大使”、5位“科普大讲坛优秀主讲人”和8家科普大讲坛优秀承办单位颁奖,为全市8家“社区创新屋”授牌,并向以褚君浩院士为代表的“科普新媒体主创团队”授旗。
  
  本届科技节突出了简约、亲民、互动的特色,没有鲜花、没有红地毯、没有大型背景板,整个启动仪式用时15分钟,仅包含了升全国科技活动周会旗和上海科技节会旗以及颁奖、授牌两部分组成,参加启动仪式的市领导均着便装,并且亲身参与了主会场的部分互动体验展项,充分体现了科普嘉年华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启动仪式结束后,市领导一行饶有兴趣地来到主会场的科学生活体验广场。由专业医护人员教授的应急自救方法是本届科技节围绕上海市公共安全科普宣传三年行动精心设计的展项,突出了“安全生活”的内涵。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市领导一行人亲身参与了互动体验,现场学习了伤口包扎的方法和伤员抢救的技巧。
  
  市领导一行来到“社区创新屋”,和展区里各种型号的小型机床和工具设备进行了一场“切磋”,手中的一块块耗材很快就成为了一件件创意产品。此外,5台不同型号的3D打印机为“社区创新屋”展区注入了非比寻常的活力,引人纷纷驻足,亲眼目睹一个小物件在3D打印技术中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在室内展区,一个“黑匣子”吸引众人眼球,将三维虚拟技术运用于民防科普教育是科普展示教育的一次全新尝试。整个展项由一副特制的交互式眼镜和一个四面均为屏幕的立体空间组成,配合投影设备和软件内容的支撑提供参与者身临其境的交互式体验。进入体验区域,如何分辨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遇到空袭时要怎样选择正确的躲避点、警报响起时在校师生应当怎样应对等等问题被设计在互动体验的内容中,参与者只需通过肢体动作或者选择按钮,便可以轻松掌握民防知识。据组委会透露,这套用于民防科普教育的三维虚拟技术全套设备在完成科技节的现场展示之后,将被安置于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全年免费向市民开放。
  
  在简短的启动仪式之后,广大市民将真正成为科技节的主人,亲身体验这些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展项。从科技节组委会得到的消息,自5月13日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官方网站开通的第一天,网上预约就达6000多人,双休日的网上门票预定名额在一天之内被抢订一空,仅余少量现场票。申城市民的科普热情被这场即将到来的科普嘉年华迅速点燃。一些教育机构和单位纷纷提出要组团来参与本次活动。甚至有杭州市民专门致电科技节组委会申领门票,准备带着孩子来上海参加这场科普嘉年华。
  
  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体的威力也在本届科技节充分显现。据悉,为了使科学普及工作不断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前两年,科普宣传的触角已经向新媒体积极拓展,上海先后开辟了“上海科普网”、“上海科普微博”、“上海科普APP”,今年又建立了“上海微科普”微信平台、“上海科普工作网”等新的传播介质,本届科技节更是继2003年SARS后,首次尝试在上海科普网同步启动网上科技节,将科技节现场的丰富内容延伸至网络,并依托各个新媒体平台进行组合宣传,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科普、走近科普,这些平台的搭建标志着上海科普正走向全媒体时代。
  
  为了使整个嘉年华充满互动的乐趣,组委会还精心设计了“安全生活追追追”科普闯关游戏。主会场内,以民防科普为主题的“临‘震’脱逃”、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酒驾来袭”、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环保卫士”、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十万火急之险境逃生”等内容均被巧妙地设计成为一道一道的关卡,让市民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闯关优胜者还将登上“风云榜”,整个科技节期间,“安全生活追追追”闯关速度最快的一组选手将获得组委会提供的三星GALAXY4手机大奖。
  
  一场充满互动乐趣的科普嘉年华正向市民敞开怀抱,期待市民的热情参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