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精彩亮相

   2015-04-27 上海科委
37
核心提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于2015年4月19日对外开放,受到媒体的追捧和观众的青睐。截至4月23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于2015年4月19日对外开放,受到媒体的追捧和观众的青睐。截至4月23日,已有4.5万余名观众来馆参观。
  
  上海自然博物馆历史悠久,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记忆。2001年,其功能并入上海科技馆。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更好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批准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建计划。2009年,新馆开工建设,历经约五年的工程建设和一年多的布展准备,现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
  
  打造一张名片:城市文化新地标
  
  坐落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筑面积44517.3m2,分为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共设十个常设展,展示面积达16,050m2,展览教育服务总面积达32,200m2。预计年接待观众80-120万人次。
  
  新自博馆不仅是一座与过去人们的记忆截然不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博物馆,更是一座让公众认识、感悟、热爱自然的创新型科技中心,一个培养科学兴趣、开启公众智慧的都市文化新地标。它的建成开放为上海科普事业蓝图又写下浓重重彩的一笔,将在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为夯实公众爱科学、懂科学的社会基础起到重要的作用。
  
  续写两段历史:承袭传统,智领未来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至近代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院”和“徐家汇自然博物院”(后更名为震旦博物院)。现今,自博馆新馆的馆藏珍品中仍可探寻到它们的历史痕迹。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于1952年批准将亚洲文会博物院和震旦博物院合并,成立上海自然博物馆。多年来,上海自然博物馆一直是我国自然史展示和研究方面的翘楚,拥有的藏品数量及品种在国内首屈一指,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普及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既承袭了老馆厚重的历史文脉和珍贵馆藏,又在展示理念、展示手段等多方面突破创新,营造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高科技、开放型现代博物馆。
  
  聚焦三个特色:硬件技术领先国际,教育理念引领时代
  
  1、建筑特色:生态“绿螺”,致敬自然
  
  城市绿螺、寓意和谐。自博馆建筑外形酷似鹦鹉螺,被誉为城市“绿螺”。设计上引入地球、岩石、水和植物等自然元素,巧妙营造出自然生态及中国山水园林景观。建筑外墙设计独特,由“生命之墙”,“岩石墙”和“细胞墙”构成,或象征森林,或代表地壳及峡谷岩壁,或隐喻人体骨骼和肌肉。新颖的结构、丰满的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使建筑成为自然博物馆展示内容的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建筑运用节能围护结构、地热节能空调技术等七大先进的建筑节能手段,其中:地源热泵系统能提供总制热量的65%、总制冷量的27%;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每小时发电5千瓦;太阳能热水系统每小时提供40摄氏度热水0.6吨。通过整合节能,自博馆实现了降低材料污染、减少废气排放、节水零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呈现一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技术引领,攻坚克难。建设团队运用最先进的技术,解决了18米基坑施工、“螺形弧面”细胞墙施工、与地铁13号线共建减震工程等难题。目前,工程已荣获“市优质结构”奖、“申安杯”、“金钢杯”等奖项,获国家绿色建筑评价设计标识三星级标准、上海市节能建筑示范项目以及建设部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通过建筑“白玉兰奖”评审,并积极申报国家“鲁班奖”、国际建筑节能LEED金奖。
  
  2、展示特色:包罗万象,经典时尚
  
  展示脉络清晰。以“自然?和谐?人”为主题,“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为三大主线,共设10个常设展区,净面积16050m2。通过对有限空间的科学布局和高效利用,自博馆实现了展示/建筑面积比35.5%,超越了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21.6%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28%。展示体系借鉴林奈的经典分类学与现代化主题展形式,用艺术化的手段呈现了从生命起源到万象缤纷、从天外宇宙到地底探珍、从立足本地到纵览全球、从原始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奇妙自然世界,为公众带来丰富而全面的科普体验。
  
  标本种类全面。展示标本来自七大洲,总计11000余件,展示标本种类全面性全球领先,展示标本数量居国际前列(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齐平)。展示标本中有老馆“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以及黄河古象,有来自全球七大洲的珍贵化石,有列入CITESI、CITESII的鸟类、哺乳类标本……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首次在上海亮相的标本占到70%,更有地球“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独有的物种标本与生态展示,看点十足。
  
  展示手段丰富。共设有展品展项4400余项,包括标本陈列、400多个互动多媒体、26组小型互动景箱、近1500m2大型步入式景箱、小型视听室和5个沉浸式剧场等,其中传统标本陈列仅占35%,展示手段的多样性、创新性与先进性达到了全球顶级水平,超越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国际老牌博物馆。
  
  展示技术领先。以电子图文、互动媒体、视频点播等为载体,充分应用多点触摸、图像识别、物联网电子标签等功能,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无线交互技术、智能终端应用系统等手段,极大地提升了互动体验与科普效果。其中,室外展项“自然史诗”多媒体激光秀由展示团队和市激光所共同研发,运用全彩激光、裸眼3D、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集科技、人文于一体的“博物馆奇妙夜”。
  
  3、教育特色:以人为本,校外课堂
  
  开放性的展教资源。为了突破传统科普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缺陷,自博馆引入实时数据传输(气象、地震、人口等数据)和远程连线前沿技术(连线自然保护区、实验室),实现馆内外联动,科普内容一手新鲜。广大市民游客可随时随地洞悉最新馆内展教资源,得到最完善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使博物馆的教育核心功能得到彰显。
  
  探索式的课程体系。除常设展区外,专设1200m2的教育互动区域“探索中心”,鼓励孩子观察发现、动手实验、对话探讨。化石挖掘区、一树一世界、主题教室、实验教室4个区域各有特色,30个教育活动课件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满足儿童、青少年、学生团体、亲子团体的不同需求,构建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
  
  个性化的新媒体手段。新馆建立了集信息查询、语音导览、增强现实技术、活动预约、个性定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博物馆系统,包括官方网站、APP、微信等手段将常设展览和教育活动在空间、资源、功能、形式上整合打包,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浏览或定制自博馆的展教资源,真正成为一个多维立体的非正式学习中心。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开馆,标志着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博物馆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掀开了上海科技馆“三馆合一”实体布局的新篇章。她必将乘着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东风,扬起倡导自然和谐、启迪公众智慧的风帆,在全市大科普格局建设中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