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1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概述

   2015-05-18 上海科委
30
核心提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对上海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更宏伟的目标。本市的科技奖励工作也围绕促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主题,重点奖励优秀创新成果、鼓励杰出科研人才、激励优势科技产业、培育良好创新环境,并充分展示上海市的科技和科普工作成果,全力服务上海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设和创新主导下的产业转型发展。
  
  按照《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经过专家初评、复核,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201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87项(人),授予王卫东、徐文东、李儒新、胡金波、李金亮、惠利健、陈占胜、陈邦栋、陈晓东、张强10人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授予26项成果自然科学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授予26项成果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9项;授予222项成果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1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121项。授予默罕默德?萨旺(加拿大籍)、陈红宇(美国籍)、麦吉乐(法国籍)3位外籍专家国际科技合作奖。
  
  本年度获奖项目的主要特点:
  
  一、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提升,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性、战略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2014年在颁奖总数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学术影响力的大幅增长。据统计,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明显增加,国外授权发明专利85项,比上一年增加44.1%;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148项,比上一年增加2.95%。发表论文SCI、EI收录4470篇,比上一年增加7.3%,累计被引次数达到了70191次,比上一年提高了46.3%。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赛娟研究员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是2012年本市科技奖励设立特等奖以来的第二个特等奖,也是自然科学奖出现的第一个特等奖,兼具独特的国际学术地位和重大的社会意义。该项目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基因定位克隆等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一批新的白血病诊断和预后监测的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并成功研制了新型联合靶向疗法,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髓系白血病。
  
  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施剑林研究员领衔完成的“空心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药物缓/控释和磁功能化”项目,对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进行了研究,有望实现药物控释和靶向输运,减低毒副作用并提高药效。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景乃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BMP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机制”项目,利用体内和体外神经发育模型,系统地揭示了骨形成蛋白(BMP)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为揭示神经发育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以及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等完成的“肝脏炎症恶性转化分子机制的新发现”项目,以解析肝脏炎-癌转化为总体目标,针对其转归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枢纽(肝炎→肝硬化→肝癌),在肝脏炎-癌转化的理论认识和转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丰富了肝病的基础理论,也为肝病防治与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
  
  由上海交通大学张荻等完成的“基于生物分级精细结构的材料功能特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遗态材料的学术思想,为新材料构型设计提供了前瞻性思路、数据库和原理验证。
  
  二、创新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区域创新辐射能力凸显。
  
  科技创新是一项社会性、体系性的活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活跃性能够构建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2014年274个获奖项目共有656个完成单位,平均每个项目有2.39个单位参与,比2013年增加了0.11个。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有外地单位合作参与、有不同类型单位参与的项目比重分别同比提高了7.1、4.2和2.5个百分点。在37项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占35.1%,比2013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所有参与单位中,包括了各类企业285家,占43.4%,超过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体现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所有获奖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仍是主力,而民营企业活跃度增强,占比从2013年的14.9%增长到2014年的17.9%。
  
  由国有企业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股份制企业上海普天邮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科研院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高校东华大学等来自各类型、共10个单位参与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关键设备及安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与应用”项目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版实时操作系统,研制了众多嵌入式技术设备,同时制订了体系化的标准和规范,在三年内新增产值13.06亿元,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完成的“二代加百万千瓦级核电蒸汽发生器研制”项目,研制完成了国内首台完全自主化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核岛主设备,该设备也是国内制造企业首个依靠自身力量完成技术规范制订到产品交付全过程的百万千瓦级核电蒸汽发生器,有效提升了中国核电制造技术创新能力,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国家核电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等完成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核岛主设备超大型锻件研制及工程应用”项目,成功制造了以AP1000核电装备压力容器一体化顶盖、接管段、蒸汽发生器管板、椭圆形封头环、稳压器上下封头、堆内构件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核电大锻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由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新一代4GTD-LTE高性能宽带移动通信基站的研制与产业化”项目,实现了业界领先的多用户多流波束赋形关键技术、创新地引入跨层联合优化技术、率先提出了异构网的增强小区干扰协调eICIC技术、创新引入非对称Doherty等技术创新,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1亿元、利润近6亿,创造近3000多高端专业技术岗位。
  
  由创业型民营企业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的“新一代系列智能机器人教育服务平台”项目,不仅研发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开放式、高扩展性智能教育机器人硬件平台,还配套开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创新教育系列教材,为中国培养了35个世界机器人比赛冠军和46个亚军,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
  
  三、长期培养与集聚人才,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是长期和持续的过程。2014年的获奖项目中,研发持续时间在3~6年和6~9年的最多,比重分别为28.6%和24.2%。这些优秀的研究团队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得到了科技创新大环境的支持与鼓励。与此同时,优秀的科研项目也能组织出一支有活力、可持续的人才队伍。所有第一完成人中,有30.7%年龄小于45岁,这一比例同2013年相比提高了4.2个百分点,年轻化趋势明显;在所有完成人中,这一比例则是61.3%,说明青年人在科技创新中已成为主力军。从人才来源来看,第一完成人中,有54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占比19.7%,此外还有6人为外籍人员,表明我市的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具有相当的活跃度。
  
  从1986年立项至2012年完成的“补肾益精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机制和推广应用”项目,在长达26的研究时间中,除了研发中药新药并在全国1520余家医疗机构及580余家社区卫生中心推广使用、制定临床与实验规范化方案并在300多家医院和科研院所推广应用之外,还培养出了多达33名博士后及18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由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的美籍副总裁孔蔚然等完成的“0.13微米嵌入式自对准分栅闪存技术与工艺开发”项目,是首个通过"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验收的项目,并且打破了国外芯片制造巨头在智能卡芯片和微处理器芯片等领域的垄断,将手机SIM卡的使用成本从数十元的进口价格降低至目前不到0.3元的制造价格。
  
  由80后振华重工陈再兴等完成的“3800t/h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研发及应用”项目,使振华重工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自主设计、制造大型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企业,打破了国外对这种大型设备的垄断,并对带动我国机电配套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促进我国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强国有重大作用。
  
  四、上海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地位不断强化,彰显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能力
  
  2014年的获奖项目中,得到来自国家以及部委计划支持的达到48.4%,比2013年增长了3.1个百分点;获上海市科委各类计划支持的比例达到34%。无论是在我国的尖端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战略性核心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领域,上海都承担了更多的重要任务。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等完成的“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防治”项目,获得了一项“973”,两项“863”和一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首次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的调查,对中国慢病公共卫生防治具重要警示作用。
  
  由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洪晓瑜等完成的“嫦娥三号和玉兔软着陆的VLBI实时精密测定轨和月面定位”项目,设计了CE-3测控方案,综合采用航天测控网与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进行测定轨,出色完成了从地月转移至月面软着陆和着陆器及玉兔高精度定位测量任务,对工程的圆满完成做出了卓越贡献。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景乃禾等完成的“BMP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机制”项目,得到了“973”,和“863”计划的支持,系统地揭示了骨形成蛋白(BMP)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为揭示神经发育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以及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五、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多元化进程加快,行业引领力不断增强。
  
  多年来,生物与医药、信息技术、能源与环境这三大新兴产业一直是获奖项目最为集中的领域,在2014年分别覆盖了79、43和41个项目,占比分别为28.8%、15.7%和15.0%。其中,生物与医药行业尤其体现出了持续的增长性,比2012年、2013年的占比分别增长了6.2和3.8个百分点。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行业相关的项目虽然总量仍然不多,但增长势头非常明显:从2012年的7项、占比2.6%,发展为2013年的10项、占比3.4%,再到2014年的15项、占比5.5%,体现了这一产业受到的关注迅速增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