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3位科技工作者荣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7-10-26 上海科委
36
核心提示:     10月25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10月25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出席大会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辛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吴艳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员颁奖。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作工作报告。

 

  


  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授予2位科技工作者“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4位科技工作者“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6位科技工作者“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其中,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两位为我国国之重器——核潜艇、核电站事业无私奉献、成就卓著的杰出科学家——彭士禄院士和黄旭华院士。彭士禄院士是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核潜艇的首任总设计师和核电站引进、改造、自主设计和创新的领军人物;黄旭华院士,是我国著名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专家,继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为一代艇的创建升级、二代艇的飞跃赶超和三代艇的跨越发展做出重大建树。
  
  本年度上海有3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徐国良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张文军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研究员。上海获奖比例占全国5.8%。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促进祖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在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23年来,何梁何利基金始终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共遴选奖励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和产业领军人才1250人,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作出了积极贡献。
  
  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有144人次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其中钱伟长、苏步青、谷超豪、林元培4位科学家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殊荣。上海累计获奖占全国总获奖人数的11.5%,从一个侧面凸显出上海科技人才荟萃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及上海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附:上海3位获奖科技工作者简介
  

徐国良


  徐国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担任科技部973专项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哺乳动物表观遗传学研究,在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意义的开拓性原创成果,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1年度、2016年度)。共发表论文74篇,以通讯(共同)作者身份发表28篇,近五年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Cell Stem Cell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Science专评指出:“徐实验室的发现不仅证实哺乳动物基因组DNA中存在氧化修饰,而且解开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关于DNA去甲基化的奥秘”。
  

张文军

  
  张文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德国飞利浦公司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担任科技部973专项首席科学家。长期专注于数字电视广播的系统和标准技术研究,先后担任国家高清电视样机系统研发工程总体组组长、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和基金委数字媒体通信创新群体带头人,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国电视广播数字化进程的成功开启、首个地面数字电视强制性国标的确立及广泛应用网络化时代广播与宽带网协同传输机制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和持续性的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85项,发表SCI论文92篇。因其在数字电视系统及标准方面的贡献,2011年入选IEEE Fellow。指导的博士生曾分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电子学会、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果德安  

 

  果德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1996年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博士后。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长期从事中药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创新性地发展了中药“化学分析-代谢分析-生物分析”三位一体的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了制约中药标准制定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创建了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第一个制定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药标准,为推动国家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和中药标准国际化和产业标准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发表SCI论文418篇(通讯作者292篇),SCI他引6501次。在2014、2015、2016年Elsevier连续三年发布的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中排药学领域第一和第二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