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强基础育人才!沪出台“21条”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2017-11-14 上海科委
31
核心提示: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11月14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负责人共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11月14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负责人共同介绍了新出台的《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当前引领性的战略性技术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上海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充分发挥上海在人工智能发展上的自身优势,努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订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今天正式发布。

  《实施意见》共包括五个部分21条措施。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提出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针对拓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提出6项措施;第三部分要求加强科研前瞻布局,提出3项措施;第四部分针对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出6项措施;第五部分从营造多元创新生态方面提出6项措施。

  《实施意见》提出,要把握人工智能演进发展规律,集聚全球要素资源,组织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成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和人才高地,局部领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意见》主要内容突出“三个深度融合”,即: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经济新增量;促进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形成发展新动能;打造多元主体深度融合的智能生态圈,形成要素新供给。

  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在发布会上表示,上海依托科创中心建设,在类脑智能领域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首先,上海提出了将脑科学发展重点聚焦在类脑人工智能上,近两年来,重点在新型深度学习理论与类脑智能算法、类脑芯片与片上系统、大脑语言处理机制与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等方向进行了布局,同时,正在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部2030重大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两个专项的方案编制,并积极准备承担其中的研究任务。其次,上海的学科基础和领军人才有较强实力,神经生物学、神经外科学、微电子学、计算机软件等十余个相关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在神经基础研究、智能算法、脑功能、脑疾病诊疗、智能制造、人机交互等很多领域都形成了多个具有扎实基础的优势团队,集聚和积累了一大批领军人才,拥有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机构。

  通过数年的前瞻布局,上海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基础研究方面,在动态脑图谱、大规模记录神经元活动、新型深度学习理论等方向进行了布局,取得了一批理论和算法成果;技术开发方面,在类脑芯片开发、片上系统技术集成、运动感知一体化设计等方向进行了重点攻关,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应用方面,在脑疾病诊治、智能机器头脑、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厂等领域进行了大力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应用。

  马兴发指出,下一步,上海市科委将以《实施意见》发布为契机,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优势,在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体现引领支撑作用。

  具体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强化前沿基础研究。聚焦支持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研究,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保证原始创新和源头供给。

  2.进一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努力促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着力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能力,形成开放兼容的技术体系,支撑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

  3.进一步推进功能型平台建设。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重点建设若干重大创新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4.进一步推动成果应用。在脑疾病诊治方面,争取在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精神障碍等脑病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产业应用方面,将推动相关成果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将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国家和上海重大任务布局,重点关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着力于引进高端人才和培养青年人才。将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扩大现有人才高地优势,在高地上建高峰,与相关优势研究单位加强沟通,与相关部门合力协调推进,吸引相关领域的全球顶尖人才到上海来工作生活,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发挥高端引领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相关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关心,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完善的上升通道,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大胆创新,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