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开幕

   2019-05-24 上海科委
32
核心提示:2019年5月23日,由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举办的“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在安徽省芜湖国际会展中心开





2019523日,由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举办的“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在安徽省芜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本届会展主题是“共享创新资源,协同创新驱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展区面积约8000平方米,分为序厅、原始创新展区、技术创新展区、产业创新展区、共享合作展区等五大展区。本次成果展以"精品"为原则,突出"高、新、基",主要采用实物、图文展板、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展示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最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总计318件。

为充分体现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元素,深入反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在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上海市科委共组织具有长三角服务基础与积累的科技企业、高校院所55个项目参展,涉及大科学装置、高端装备、生态治理、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新能源汽车、科技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合作。

感受到这股小宇宙了吗?探月工程、首张黑洞照片里都有他们的力量

项目名称:天马望远镜(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首张黑洞照片

展示主题:大科学装置服务长三角

大型射电望远镜是深空探测器导航和天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本次展出的天马望远镜 (又名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是由上海天文台联合中电54所、上海交通大学、中电16所等单位,攻克40余项关键技术和集成创新,建成了我国第一台性能先进功能齐全的全可动大型射电望远镜系统,实现了我国建设大型射电望远镜的目标。

天马望远镜坐落于上海松江佘山,是一个65米口径全方位可转动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系统,满足了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学、深空探测等学科和重大工程的应用要求,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一台主干观测设备。该系统综合性能指标在同类型望远镜中位列世界前三,圆满完成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卫星VLBI测定轨任务,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深空探测器测定轨能力、国际VLBI和射电天文观测能力。该望远镜落成至今已稳定运转七年。

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是关键,现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协同合作已成为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2019410日,通过协调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

黑洞照片宣布的观测结果源于数十年观测、技术和理论工作的坚持和积累。这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是全球团队合作的典范。这一激动人心的成果受到了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中心(CAMS)的支持,CAMS由中国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共同建立,是EHT的一个合作机构(EHT共有13个合作机构)的成员。上海天文台台牵头组织协调国内学者通过该合作机构参与此次EHT项目合作。

“中国造”海底基站让海底发生的一举一动在岸上就能“肉眼”可见

项目名称: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水生态感知网系统

展示主题:大科学装置服务长三角

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是集输能通信、网络监控、定位授时、多源信息感知于一体的海洋监测系统,可对广阔海域的水文气象要素、生态环境质量和海洋地质灾害等数据进行长期、实时、立体、连续的高精度观测,是实现“智慧海洋”和“透明海洋”的基础保障,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领域包括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预报、海洋防灾预警和海洋探测警戒等。

“水生态感知网系统”是海底综合立体观测网技术在江河湖泊领域实际推进的产业化项目,在苏州吴江东太湖正在进行实践应用,是吴江区政府着力水环境、水资源防治管理的重要水生态监测工程,能够对吴江东太湖水域、江浙交界处、水源地(备用)、太浦河等范围内水生态全天候、长期、连续、实施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自动化观测,并通过新技术新应用开展“智慧”水务管理,增强区域太湖流域水源地防治能力,为吴江“清水长流”提供数据支持与保障。

由亨通海装的提供的水生态感知网系统解决方案,主要由主次接驳盒、光电复合海缆、水密接插件等核心装备构成。在现场搭建的海底沙盘模型上,一根超长光电复合海缆,从岸基站“出发”慢慢深入海中。到达海底后,在分支器的作用下由一根变成多根,每根与沉入海底、类似钢铁“碉堡”一样的主接驳盒相连。随后,主接驳盒对光电复合海缆进行光电分离,分别为“下游”的次接驳盒提供信号和电力传输。同时,次接驳盒内还安装了各种传感器并与多种探测器相连。这些仪器在海底收集到相应信号后,再将信号原路传回送达远程控制中心。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每一条支路上的次接驳盒就相当于一个海底基站,能够实时监测一定范围内的海底动态。多条支路相当于在海底“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实现海洋环境综合观测、海洋防灾预警监测、海洋牧场环境感知、港口码头监测等,让海底发生的一举一动在岸上就能“肉眼”可见。

联防联控利器!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7天预报原来靠它实现

项目名称:智慧监测、精准预报,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为区域蓝天保驾护航

展示主题:各类救援与安全的跨区域示范

在污染多发季节,长三角三省一市每周开电视电话会议,协商区域联防联控举措。

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空气预报中心”)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成立仅五年的机构,承担预报区域内七天空气质量、对重大活动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保障等职能,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预报和防控的技术支撑。

为有效支撑该中心预测预报业务工作,提高区域预报技术能力,2016517日,上海市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能力建设项目。

截至201810月,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已完成建设,包括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数据共享与综合观测应用系统、污染源和排放清单管理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区域预报信息服务系统等4个应用子系统,以及1个区域预测预报业务集成平台。

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胡鸣介绍,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依托上海超算高性能计算集群,在国内率先建立城市未来72小时分时段精细化预报业务和长三角区域未来7天预报。集成了区域天地空一体化实时监测数据,基于大数据融合、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开展了集合预报、多数据融合污染诊断、污染来源追因和污染源应急减排情景模拟等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区域数据共享合作,实现了精准智能预报,有力支撑了上海市空气重污染预警和G20峰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区域重大活动保障。该系统是目前国内业务领域功能最全面、集成应用最为成熟的预报业务系统。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肿瘤早筛,做胃镜不难受了!不插管,一粒胶囊将消化道癌症扼杀在萌芽

项目名称:安翰磁控胶囊胃镜系统

展示主题:生命健康技术应用的长三角协同

随水吞服一颗胶囊,躺上15分钟,即可完成一次舒适、安心、准确的胃镜检查——这就是安翰“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带来的全新检查体验。作为能够对人体胃部进行准确检查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该技术创造了“不插管 做胃镜”的检查模式,是消化道疾病早期检查利器,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家医疗机构投入大规模临床应用。

为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消化道肿瘤早筛早诊早治水平,20181014日,由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长三角消化道肿瘤筛查医联体正式成立。经过严格遴选,包括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安徽太和五院等在内的115家医疗机构正式加入“磁控胶囊胃镜协作中心”。以安翰磁控胶囊胃镜为纽带,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共同承担合作单位内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受检者的分级诊疗工作。长三角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的体检机构就可接受安翰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检查,并由三甲医院专家远程阅片出报告,如发现病变,将通过绿色通道被及时转至上级医院就诊,将消化道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港口管理有望进入“无人时代”?这就是AI的力量!

项目名称:全局化人工智能智慧港口解决方案WellOcean

展示主题:智能制造与长三角协同

作为一家上海本土AI公司,西井科技凭借自研AI芯片+算法,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导着全球人工智能港口落地应用领域的“新标准”,打造了一个个”隐形冠军”:全球首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货系统、首发全球第一辆港口无人集装箱卡车,与振华重工联合研制的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自研全球首款全时无人驾驶新能源重卡 Q-Truck……目前,国内外有28个码头使用了西井的人工智能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等码头。

在江苏省镇江港,原本采用人工岸边理货的方式,理货员需配合码头24小时作业,风吹日晒,作业机械繁杂,人机混杂存在安全隐患。

2018年年底,镇江港采用西井科技的人工智能芯片+算法的全栈理货产品,在不影响集装箱装卸正常作业的情况下,理货作业实现集装箱的箱号、箱型毫秒级识别,识别准确率接近100%,远超人肉眼的识别速度。如今码头仅需少量人员后方监控,劳动强度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码头理货实现全程的智能监控,规避了理货的质量风险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码头的运营能力,促进了集装箱物流的流转效率。

在本次展会上,去年9月发布的全球首款真正意义的全时无人驾驶电动重卡 Q-Truck150车模也被西井科技带到了展台。Q-Truck采用开创性的无驾驶室整车设计,可应用于港口、物流园区,矿版,高速等多场景。考虑到现阶段电动车需要更长的续航里程,Q-Truck将电池放在车头,将通过其造型保护使得电池免受作业当中的冲撞,保证安全性;此外车头装有空调系统,可保证工作温度。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够增强续航的里程以外,还能够进一步压缩驾驶室的生产成本,可以节约冗余的驾驶室仪表和中控的开模费。

当前,在“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倡议下,智慧港口的作用日渐凸显。智慧港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思维实现港口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无人化,助推港口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是今后建设及管理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今年57日,《中国港口》杂志与西井科技共同发布了全球首部研究探讨人工智能在智慧港口应用的蓝皮书——《AI赋能:全局化智慧港口》。蓝皮书中首次在智慧港口领域提出了“一横一纵一链一网”的全局化体系解决方案。一方面,从港口内部生产作业角度,将人工智能应用分为集装箱横向流转过程( “一横”)、纵向运营管理(“一纵”)两个层面;更进一步,从整个大物流体系角度出发,将智慧港口作为智慧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人工智能在物流服务链( “一链” ) 、区域/全球港口协同网(“一网”)两个角度的应用。未来,“一横一纵一链一网”的构建将带动交通领域单业务的技术革新、数据融合与多业务联动、交通枢纽业务联动、交通与智慧城市其他业务联动,促进港口智慧转型。

西井科技创始人、CEO谭黎敏表示:“我们谈论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的相结合,发布这样一本蓝皮书,是将科学技术与行业经验做了一次完美的融合,也是寄希望以此为人工智能在行业的落地应用做一些启示。作为一个新晋的港口人,我从来没有如此自信地憧憬全局化智慧港口的美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AI技术与港口行业的进一步融合,我们必将籍全局化人工智能港口解决方案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为港口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强劲动能’”。

唯一打入台积电7纳米制程蚀刻设备的大陆本土设备商,就在长三角

项目名称:287纳米等离子体介质刻蚀设备,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设备

展示主题:高端制造在长三角示范应用

“我国正在成为集成电路芯片和微观器件生产的大国,到2020年,在我国新的芯片生产线上的投资将会超过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区的投资,中国会变成一个最大的芯片生产基地。我们相信到2030年,我国的芯片和微观器件的加工能力和规模一定能完全赶上并在不少方面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尹志尧博士曾在公开场合这么说。

去年3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第六集中,来自中微的7纳米芯片刻蚀机荣幸被收录其中。

现阶段半导体产业能量产的最先进的工艺节点是7nm,台积电全面领先。在7纳米制程设备方面,囊括了5大设备商包括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发(LAM) 、东京威力科创(TEL)、日立先端(Hitach)、中微半导体。中微是唯一打入台积电7纳米制程蚀刻设备的大陆本土设备商。

而央视收录的,正是中微,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批7纳米芯片刻蚀机,它采用的是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利用有化学活性的等离子体,在硅片上雕刻出微观电路。

据介绍,中微自主研发生产的等离子体介质刻蚀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应用于65纳米到14纳米、7纳米和5纳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由于中微等离子体介质刻蚀设备成功进入海内外市场,美国商务部在20152月宣布,将刻蚀机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控制清单上移除。在创新性保护方面,截至20194月底,中微的刻蚀设备已申请国内外专利共1053项,其中759项已获授权。

中微公司及其所研发的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先后60余次在国内外获得知名奖项,包括行业权威《Semiconductor International》(《半导体国际》)杂志颁发的“2009年全球最佳产品奖”,上海市政府颁发的“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金奖”等。

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设备(MOCVD)是半导体发光器件和功率器件等外延芯片生产中最为关键的设备。中微MOCVD设备的研制成功、实现国产化,填补了我国一项重要的空白。中微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MOCVD设备Prismo A7已在国内蓝绿光半导体照明芯片制造领域占据主流市场地位。中微的MOCVD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包括苏、浙、皖地区在内的多家LED芯片制造企业,有利地推动了长三角区域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的发展。

世界最大断面类矩形盾构隧道中国造 大大减少地下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

项目名称:城市轨道交通类矩形盾构自主研制及应用

展示主题:高端制造在长三角示范应用

20161111日上午,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世界最大断面的“阳明号”类矩形盾构机将在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出入段破土而出。至此,国内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类矩形盾构隧道将顺利贯通,这也将是当前世界上最大断面类矩形盾构隧道。

这台“阳明号”类矩形盾构机,重达720吨,总长约59米,与目前通用的圆形断面盾构机挖掘不同,由它盾构形成的隧道断面是一个宽11.83米、高7.27米的类矩形,是世界上最大断面的类矩形土压平衡盾构隧道。它比圆形隧道节约了35%的地下空间,在城市核心区与老旧城区的地下工程施工时,可大大减少对地上和地下构筑物的影响,经济效益高。

以前宁波挖地铁隧道,用的都是圆形盾构机,一来一回挖两条轨道线,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大,两个圆形盾构加上之间的空隙呢,宽度已经超过宁波一些狭小的街道宽度,这时候的办法只有把房子拆掉。后来我们帮助他们研制出了这台形状接近长方形、能同时挖出两条轨道线的类矩形盾构机,适合在老旧城区地下施工。“实现了在11米多宽度的情况下,双线合一,宽度将近砍掉一半,避开了对周边房屋、居民楼的影响。”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市场部业务总监、丁岳辰表示,他们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需求,历时多年产学研联攻关,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研制了这套新装备。装备攻克了各类异形掘进机的刀盘全断面切削技术,首创了异型断面管片及中立柱一体化拼装工艺,并全面提升了都市条件下异形隧道掘进机的安全施工能力去,成功应用于宁波轨道交通工程。

创新驱动发展,合作共享未来

多年来,上海与长三角兄弟省市不断强化协同创新力度,在区域科技合作、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市场共建等方面积极探索,基本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长三角创新协同体系。在标准上更加强调对标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在目标上更加强调顶层规划,高起点布局;在手段上更加重视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科技资源共享互通、创新领域跨区合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频次、活力不断得到激发。

2014年以来,上海布局长三角科技攻关项目131项,财政投入11705万元。今年426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足不出户纵览长三角科技资源信息并预约使用,长三角平台上已整合区域内1195家法人单位的26733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07亿元;后续还将继续整合机构、人才、文献、科学数据与科技资源;在功能定位、运营机制、服务体系和资源集聚等方面进一步开拓创新。2018年上海技术合同流向长三角的交易额达到172.79亿元,占输出总额百分比14.1%,长三角交易额增长幅度超过263%

未来,依托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将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携手打造长三角联通世界的创新创业大舞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