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田禾、陈亚珠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2020-05-19 上海科委
49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田禾离开出生地新疆跨入了大学校门。1989年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与上

20200519140118834.jpg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田禾离开出生地新疆跨入了大学校门。1989年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与上海结缘逾三十载。他带领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有机功能分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分子机器与智能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振动诱导发光及其分子诊疗探针等领域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动态组装分子智能材料、新颖有机发光体系及其新机制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20200519140158305.jpg

田禾1米80以上的身材、豪爽的性格与他生活了十几年的边疆山水有关。从初中起,田禾在父亲带领下坚持每天早晨跑步锻炼,无论寒冬腊月坚持不辍。在他们住区周围冬天雪地里踩出的第一行脚印都是他们父子俩的。这种锻炼在意志上毅力上的收获要大于体质上的,田禾日后能在繁重的学习、科研上屡克难关需要的坚韧性也得益于学生时代的那一行行留在雪地上的脚印。

20200519140439995.jpg

田禾说,他这一代人求学年代就受陈景润、两弹一星事迹的激励,由此树立了报国之志。他喜欢数理化,早在初中时就利用假期看上一年级的书,从高一直接考入南京理工大学有机合成专业。大学四年最令他留恋的是那张借书证,南理工有一个好传统,规定每个年级学习成绩居前10名者可得到一张教工阅览室的借书证,享受与教师同等的借书条件。一张小小的阅览证当时给田禾带来的自豪感、幸福感或许是现在很多年轻学子难以体会的,这张借书证对田禾精神激励很大,他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图书馆,如饥似渴读各种参考书,是故大学四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20200519140629180.jpg

90年代初,田禾院士曾在德国锡根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两年的国外生活使他有大块时间能静下心来读书读专著,田禾说这些专著反映了国际上著名学者的功底和他们的思想精髓。如某个大师在解决一道难题,攻克一个科学堡垒时他的思路、技巧都会反映在专著中。田禾强调说,国内现在缺乏能静下心来读专著的氛围,有些年轻人一有成绩就容易飘飘然,而要真正做成一些事最怕这种浮躁。“我的看法是可以靠阅读专著来把这种浮躁的心态拉下来。功底从哪儿来,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几本专著。”

20200519140722227.gif

如今,田禾院士带领团队深耕有机功能分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2017年,田禾院士联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在上海共建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以此作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之一,积极构建国际高端人才在上海开展新形式的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努力在动态化学领域引领学科未来。

20200519140827251.jpg

陈亚珠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在上世纪80年代,进口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要120万美元一台。如此高昂的价格,是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所不能承受的。这也让刚看到希望的肾结石病人望而却步,只能接受传统的手术治疗。病患的痛苦激发了陈亚珠院士心中的大善。早已在高压电技术领域功成名就的她,在年近五旬时毅然决然地跨入到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开展了“肾结石体外粉碎机”研发。

20200519140939989.jpg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亚珠与恩师唐耀宗教授在JT-ESWL-II型肾结石体外碎石机前

在启动之初,她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她直言,是深深的爱国情怀在激励着她,让她能不断继续下去。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她最终争取到了4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低息贷款,使得项目能够继续下去,而她当时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50元。

20200519141049808.jpg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亚珠在临床实验室潜心研究肾结石体外粉碎机

经过20个月不间断的艰苦攻关,她带领团队研发成功了第一台由中国人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其售价仅仅60万元一台,这样一台机器可以让原本需要住院治疗的外科手术变成门诊手术,大大缓解了病人的痛苦和不便。三十多年间,肾结石体外粉碎机治愈了数以百万计的患者。

20200519141146782.jpg

1985年,陈亚珠在肾结石体外碎石第一台样机旁

90年代,她又瞄上了肿瘤的物理治疗,再次向科学技术的新高峰发起挑战。她率先提出了开发“新型相控阵电子聚焦多模式治疗技术”,开拓了肿瘤无创治疗的新思路。为了实践初心,她坚持了20多年,研制成功了适用于多种肿瘤无创治疗的“超声热疗”系统,已经在上海多家著名三甲医院开展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00519141239311.jpg

陈亚珠院士仍忙碌在科研前线

如今,陈亚珠院士已入耄耋之年,仍致力于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竭力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创新,引领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发展。她从教育人60年,学术研究60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我国人民健康事业,激励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0200519141315231.jpg

为了回报社会,2019年陈亚珠院士发起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亚珠院士基金”,不仅在经济上资助后学,更以科学家的人格精神激励后辈成长成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