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境内草原广阔,是我国主要的牦牛产地,同时也是全国“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天津市科技局充分发挥“两上两下”工作对接机制,加大对甘南州的对口支援力度,组织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奶牛帮扶团队实施“牦牛杂交改良及高效快繁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秉持“输血更造血,扶贫更扶智,有效更长效”的帮扶原则,助力甘南州攻破牦牛产业发展滞后难题,带动甘南州畜牧产业整体升级增效,加快甘南州深度贫困区全面脱贫进程。
一、精准“输血”:提升产业硬实力
牦牛养殖是甘南州助农脱贫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尽管藏民驯化牦牛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牦牛育种仍旧是一项周期漫长,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为了精准把握受援地牦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找帮扶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定恰当有效的帮扶路径,市科技局组织奶牛帮扶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因地制宜,全面调研产业难题。通过多次深入受援地一线,与专业合作社开展座谈,实地走访牦牛养殖农户,帮扶团队最终确定甘南州牦牛产业存在牦牛杂交改良技术缺乏、牦牛繁殖效率低下、技术水平落后等系列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种质资源。帮扶团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精准帮扶,以增强牦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效率为核心,引进可视化输精枪、排卵检测仪等仪器设备20台套;以推广应用优良种质和快繁技术为手段,引进同期发情、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多项,示范应用安格斯和娟珊牛冷冻精液,开展胚胎移植约20例,人工输精100例。精准“输血”将快速实现品种改良,有效提高养殖效益。目前,牦牛产业帮扶团队拟培育自用种公牛及基础母牛群,将致力于实现牦牛产业规模性改良。
二、科学“造血”:提升产业软实力
引进了设备、技术、良种,本土技术人才短缺又成为制约牦牛产业发展的短板,面对上述难题,帮扶团队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扶技与扶勤并重,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技术培训为受援地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后能够真正的落地生根,为受援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线下指导,讲解示范“手把手”。围绕受援地亟需的养殖技术需求,帮扶团队精心策划培训计划,在受援地举办了“天津-甘南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牦牛改良及繁育技术”“牛胚胎工程技术”“牛可视化输精枪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了100人次乡土科技人员;为了提高甘南州乡土人才技术实操能力,帮扶团队特意选派了2批经验丰富的繁育技术能手,在甘南州讲解示范了兽用B超仪、可视输精枪的使用、同期发情埋栓处理、怀孕检测的方法及试剂的使用等技术,同时在示范基地进行了牦牛同期发情及胚胎移植,手把手为学员讲解示范。
云端授业,技术服务“不打烊”。正当帮扶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时,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各省市交通交流受阻,帮扶项目负责人马毅研究员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针对疫情打造了“津牛云课堂”,借助互联网继续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确保咨询服务不断档,受到了培训学员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培训成效显著。
三、长效“支撑”:加速推动脱贫攻坚
津甘两地有着天然的距离、语言及气候屏障,两地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为保障对甘南州持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促进帮扶长期有序有效开展,天津农科院联合甘南州畜牧工作站在甘南州成立“牦牛产业专家工作站”,通过构建长效帮扶机制为甘南州脱贫按下“快进键”。
“牦牛产业专家工作站”设遗传繁育、健康养殖、牧草栽培、疫病防控等多项专家岗位,岗位设置涵盖牦牛养殖全产业链。每岗位设入站专家1名(天津市选派)、合作专家1名(甘南州选派),双方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本岗位技术团队。工作站以甘南州当地畜牧业科技主管部门为依托,广泛征集受援地牦牛产业需求,积极协助牦牛养殖者解决技术难题,为牦牛产业改良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帮扶团队将帮扶工作与甘肃产业振兴充分结合,协助甘南州设计建立肉品质检测实验室、饲料分析实验室、乳品质检测实验室、毛绒分析实验室、家畜繁育实验室共5个实验室,并协助受援地制定牦牛产业长期发展规划、牦牛新品系培育等方案。此外,帮扶团队依托工作站实施牦牛产业的全方位对接,多学科协同,将繁育、营养、兽医等多方面的专家引进到甘南州,切实从牦牛养殖全产业链上完成技术输入和人才培养。
据悉,目前已制定了“牦牛产业专家工作站”章程细则,天津市共选派10名科技特派员(正高级4名,副高级3名,博士2人,硕士3人)进驻工作站。专家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截至当前已为甘南州牦牛产业提供咨询服务8次;深入农户、合作社服务开展技术指导4次,有效提高了甘南州牦牛饲养及繁育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