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9日电(记者王莹、包昱涵)应急攻关效率高、随机应变水平高、保障服务质量高。
连日来,辽宁省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凭借以上“三高”,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良好的“免疫力”,实现了在战“疫”中突围、在逆势下增长。
2020年1-2月,辽宁省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4倍。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疫情是挑战,也是转型升级、把握市场的契机。
面对疫情“大考”,拜澳泰克(沈阳)生物医学集团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快速反应答卷——国家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后,他们仅用5天时间就成功研发和生产出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目前,拜澳泰克已累计为湖北、江西等地提供试剂盒产品10万余份。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疫情发生以来,同拜澳泰克一样,辽宁多家科技企业迅速响应,应需而动、乘势而为,以己之长积极推进战“疫”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为自身觅得“疫”线生机。
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移动CT扫描单元,仅用7天就完成了产品研发、验证及订单式生产,发往武汉、广州、北京等地;沈阳迈思医疗公司加速升级高流量湿化仪和无创呼吸机产品等治疗设备,已向全国各地发送3200余套;沈阳上博智像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测量精度可达±0.5℃的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已广泛应用于火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
在满足国内抗疫需求的同时,一些企业已开始积极面向海外市场。
“医用氧气机等设备今年前3月的出口订单,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目前生产计划已排产至6月份,预计下半年的海外订单还将持续增长。”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勇介绍。
转“危”为机,靠的不仅是速度,更是实力。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随机应变加入“转产大军”,上演了一场场高水平的“跨界”应援。
卷材上料、折叠压合、鼻梁筋上料、口罩成型、口罩切断、耳带上料、焊接、成品下料……3月5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C4十万级洁净车间里,新松首批自产口罩赶在全国复工复产的重要关头下线,截至目前累计产量已超过千万只。此前,新松公司仅用20天就完成了医用口罩智能生产线的技术攻关,并已陆续交付客户使用。
为了保障口罩供应,作为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公司,新松凭借强大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迅速“转型”为“口罩生产大户”。
“我们的十万级洁净车间原计划是生产洁净机器人,是为抗疫紧急征用并投产了十多条口罩生产线进行口罩生产。”虽然有着暂时性的困难,但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判断,“此次疫情的爆发或许会给机器人行业带来跨越式发展。如消费类机器人、医疗类特种机器人、检测类机器人等都可能迎来新的需求,同时包括智慧医院、垃圾处理等城市智能系统也会对机器人产生巨大的需求。”曲道奎认为,疫情之后,工业机器人也将迎来新的机会,智慧工厂、数字化工厂等都将成为制造业的一个“必选项”。
一场疫情,企业尽展“十八般武艺”,而这背后更离不开政府优质全面的保障服务。
“针对疫情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来的影响,我们快速下达了本年度第一批省本级科技计划资金2.37亿元,其中支持企业资金占到八成,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之前承担辽宁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直投项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受疫情影响或出现临时生产经营困难的,我们不仅暂缓催还其到期资金,而且将视情况予以利息部分或全部免除。”辽宁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大南介绍。为助力科技企业开复工,辽宁省科技厅还推行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不见面、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网上办、技术合同登记无纸化等便利化服务。
目前,辽宁省已有87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第一批),入选企业将在地方财政、金融等方面获得更大力度的支持。
在疫情之外,辽宁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从而不断强化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为此类企业的成长培植了优质沃土。
近两年,辽宁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构建、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科技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7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5000家、新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134家。其中,80%的瞪羚独角兽企业集中在智能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并因其突出的经营效益、成长性和创新性,成为辽宁调整经济结构、壮大新动能的中坚力量。
寒气渐尽,春日益暖。
历经疫情大考,辽宁科技创新企业以科技为驱动“硬核”抗疫,不断修炼内功,深耕优势领域应急攻关完成“必答题”,随机应变拓宽发展道路应对“附加题”,依托政策保障成长创新挑战“思考题”。
编辑:罗庞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