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普洱市2016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7-05-22 云南省科技厅
37
核心提示:2016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关心指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普洱市科技工作紧紧

2016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关心指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普洱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对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以及普洱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关键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普洱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打造促进普洱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圆满完成了年度任务目标,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围绕中心聚力,全面完成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切实落实国家、省、市相关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精神及要求,印发实施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办法等一批支持政策,研究出台了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优化学术环境、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办法等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和配套文件。完成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的意见等措施办法的研究起草工作。完成列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台账的2项改革任务。为全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成效初显。围绕省、市重点产业发展意见,积极组织开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专题调研,认真挖掘、策划和储备相关项目;依托特有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筹备和建立。当前,石斛、白及、黄精、茯苓等一批优势中药材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全市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种植面积超过34万亩,成为全国石斛种植最富集区及白及最大产区;率先攻克了白及品种选育、组培快繁、种苗驯化等相关关键技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白及种植技术体系;以铁皮石斛、松香等特色原料为基础,开发了系列保健、日化、药物等特色产品。“帝泊洱牌卓清速溶茶” 获得中国唯一一款以单一纯茶叶为原料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美藤果油”成功通过国家卫计委新资源食品审核批准并开发了系列日化新产品。

三是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稳步推进。积极做好“科技入滇”工作的主动对接、推荐和协调落实工作,完成科技入滇”项目征集 30项,签约28项;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完成3家国际科技特派员和1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成立普洱上海科技服务中心万象办事处驻丰沙里省联络机构,开展普洱与老挝丰沙里省科技工作交流与互访,帮助支持企业搭建国际平台开展技术转移,探索建立普洱与老挝科技交流的长效机制。

二、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科技项目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明显。强化科技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和地区资源优势,深入企事业单位帮助指导其做好科技项目的挖掘、策划、储备和申报, 2016年,向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224项,获得立项支持213项(含认定类156项),获得科技项目经费补助3228.63万元,投入市级科技经费1112.72万元,同比增长13.54%。以重点产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带动全市产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着力支撑脱贫攻坚和挂包村帮扶脱贫。在全市实施兴边富民专项项目4项,争取省级科技经费140万元。共选派138名(普洱市48名)科技人员到全市“三区”(边远贫困山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展科技服务,投入国家专项科技经费276万元。圆满完成“挂包帮”“转走访”和“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目标任务。在挂包村安康乡上寨村帮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支持合作社资金30万元;帮助引进产业发展项目、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争取并完成共60万元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云南省级科技厅“钢结构抗震民居建设示范”项目申报;精心组织开展“普洱市科学技术局挂钩扶贫春节走访慰问暨贫困户脱贫出列表彰奖励大会”,向结对帮扶脱贫出列户和贫困户等发放价值10.43万元的物资奖励和慰问品。在挂包村德安乡兰庆村指导成立了农牧专业合作社,扶持蔬菜种植项目经费20万,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种养殖水平,增加农户收入。2016年,上寨村实现共32户140人脱贫出列,兰庆村完成95户405人的脱贫摘帽工作任务。

三、着力外引内培,为全市科技创新供给提供新动能

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新拓展。市人民政府分别与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科技领域合作关系;聘请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政府科技顾问;制定出台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办法,为促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普洱落户提供政策支持。

二是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2016年,建立省、市院士工作站3个,组织推荐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6个;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建立省级众创空间1个,累计服务创业团队企业228个;普洱学院 “云南咖啡品质优化及价值提升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首次获得省厅认定,填补了至今没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空白;首次组织申报南亚科技创新园科技孵化器认定,为全市科技孵化器培育推进提供了示范借鉴。

三是首次大规模组织参加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并获佳绩。在2015年第一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云南地区赛中,仅有1家企业参赛获得省级优秀奖。2016年,普洱市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云南地区赛,共有20个企业、团队进入复赛, 10家企业进入决赛并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优胜奖4项,其中有2个企业进入全国决赛。这是普洱市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开办以来首次获得省级最高奖和进入全国总决赛,参赛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氛围。

四是科技成果及人才培养稳步推进。市人民政府对2015年度30个科技成果项目进行了表彰奖励,2016年共征集市级科技成果奖励54项,登记技术合同32项,合同成交额5654万元。获得省级重点新产品认定4项,近一年销售收入达5500万元。组织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员23名、农村科技辅导员14名、国际科技特派员1家(法人)、2名(个人),推荐申报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2人,入选培养对象1人。推荐上报“三区”人才选派对象70人(较上年49人增加43%),认定选派48名。

四、筑牢创新基础,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升

一是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5年全市R D经费投入达13454万元,比上年11482.1万元增长17.17%。全市R D经费投入强度(R D/GDP)达到0.26%,比上年提高了0.01个百分点。

二是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认定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市项目申报数量和通过省级评审认定数量都有新的突破。2016年我市共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家(全市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共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74家,认定通过率达 100%,获得初创期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9家,培育高企新三板上市1家,组织申报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组织申报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农业科技园区1个,组织推荐申报农业四项认定72项。

三是知识产权工作实现新突破。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484件,同比增长38.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2件,同比增长15.8%;专利授权量255件,同比增长6.3%;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133件,同比增长26.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52件,全省排名第八位。全市专利申请及授权首次突破2000件、1000件大关。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及云南省知识产权(传统知识)强县试点实现普洱市零的突破。全市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办理量(18件)占全省案件量6%。普洱市知识产权局和系统两位同志分别获得省知识产权局“十二五”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

五、营造创新氛围,科技创新和干事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是高规格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市委、市人民政府多措并举,全面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于2016年8月5日组织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对全市一批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表彰奖励,把创新发展战略摆在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普洱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强调科技创新工作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加强成果转移转化承接、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构建青山绿水的创新生态。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各类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十三五”区间,每个县(区)都要建成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把我市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推向了最前沿,为全市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营造了浓厚氛围。

二是丰富科普宣传,全民科技素养得到提升。一是认真组织“科技三下乡”、“ 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知识产权宣传周”四个大型科普活动,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和昆明分院专家一行到普洱开展了为期3天的科普活动;二是组织邀请各级专家举办各类科普讲座、专题报告会、科技培训班80余期5600余人次。三是持续组织相关科技管理人员主动到企业进行各类科技知识和新政策措施的解读宣传,帮助指导企业开展科技活动。通过大量的宣传培训工作,市民科技素养、企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等意识明显提高,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政策掌握程度、项目申报积极性增强,申报数量大幅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多项科技工作实现了突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