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八怪,四季鲜花开不败。”
的确!在云南,阳光灿烂,鲜花绽放,一年四季不仅鲜花不败,鲜花点缀着云南的色彩、跳动在云南人的舌尖,成为了旅行者的诗和远方。
作为世界的花园,1999年的云南鲜花市场“含苞待放”,充满生机,潜力无限;一场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让云南鲜花市场全力绽放,一时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看花人”,云南花卉产业开始迎来全面盛开的花期。
经历了20年的时光流转,2019年,花卉产业进入盛开时期,以华丽的身姿全然绽放。如今,在昆明斗南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上,每天有上千吨鲜切花被运往全国80多个城市,辐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花卉种植面积从2.6万亩发展至目前的171(158)万亩,增长了66(61)倍;花卉总产值从4.7亿元增长到了525.9亿元,增长了112倍。可谓花开七彩云南,绽放世界,如今,鲜花成为了云南的标志性符号,更还带来了可观、可叹的“美丽经济”。
在“美丽经济”的背后,有一群科学研究者,他们细嗅花香、查看花色,用科技的土壤滋养着云南花卉的蓬勃发展。4月,记者走进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探寻这群科研人员“拈花惹草”27年来助力“云花”产业不断发展的科研成绩。
科技揭穿鲜花的“美丽秘密”
“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赞的是月季花姿秀美、花色绚丽;“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说的是月季花期绵长、全年盛开,被誉为“花中皇后”的月季红的似火、黄的如绢、粉的如绸,成为人们最常见、也最受喜爱的观赏花卉之一。
“月季虽美,花期也长,普通月季却无花香。”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副主任张艺萍揭穿了月季花绚丽多彩、婀娜多姿面纱下的一个“秘密”—普通月季无花香。
月季无香怎么解?科研是它唯一的选择。机遇得于一次幸运的‘偶遇’,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科研人员晏慧君同志在实验基地里发现了一株带有花香的变异月季植株。“拥有带花香的变异月季植株,就拥有了对抗月季无香最好的实验‘武器’。”
从此,一场寻觅花香的科研之旅正式开启。实验室科研团队针对变异月季植株与正常植株的差异基因进行对比,通过基因功能分析及表型鉴定,经过3年反复的试验及大量的数据分析,最终找到了带有花香的差异基因,并首次发掘了月季花香代谢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目前,“基于月月粉转录组测序的RcEGS和RcAAT基因在花香代谢途径上的功能研究”、“月季丁香酚合成酶基因RcEGS1的转录调控研究”等项目正在持续跟进中,在不久的将来普通月季也将散发出迷人花香。
“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合香。”东方百合的花香过于浓郁,兰州百合花香过于寡淡,但与无香的普通月季相比,百合的花香还是来得更为热烈。
“太浓烈或太寡淡都会影响人们选购,适当的香味最舒适。”张艺萍说,为了改善百合花的花香类型,研发出大众都能接受的花香程度,2006年,实验室组织科研团队针对百合花香、无花粉进行新品种的培育和创制,2013年成功研发并培育出淡香型OA系百合新品种、3个无花粉的东方系百合新品种。
在国际花卉生产中,以百合为主的球根花卉因经济价值最高、种球生产周期最长、栽培技术难度最大,成为花卉产业中“王冠上的明珠”。
“既然是‘王冠上的明珠’,自然也就不易‘伺候’。” 2006年,在一次与百合种植企业的交流中,张艺萍发现了制约云南百合种植过程中的一大致命弱点--百合枯萎病会造成百合植株枯萎、死亡。
“百合枯萎病成为了云南在种植百合过程中的严重病害类型,是一种比叶部病害还严重的真菌病害,一旦根茎出现感病症状,根茎就会腐烂,造成整株百合植株枯萎、死亡,没有补救的余地。“针对百合枯萎病的防控研究和抗病新品培育工作,张艺萍持续做了13年。从枯萎病菌毒素的提取、毒素加压筛选抗病性植株、抗病基因的寻找和导入、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等,每一个研究步骤都凝聚着科研人员大量的智慧和精力。目前,研究获得了百合抗枯萎病的种质,正在揭示其抗病分子机制的研究中。
月季与百合,已知与未知,鲜花的解密故事未完待续……
科研的成效却硕果累累。多年来实验室围绕“云花”种类和资源优势,以保存和创新花卉品种培育,建设和收集遗传多样性与有利功能基因,定向杂交育种。育成月季优良新品种32个,获国家授权的月季研发技术专利11项;收集保存了329份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完成1870个组合的配组杂交,育成百合、马蹄莲等球根花卉新品种34个,其中29个获新品种授权。
科技给予云南花卉的“底气”
“一花引来万花开。”
“到2020年,云南省力争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万亩,实现花卉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张艺萍说,在云南,鲜花不止于装扮生活,制造烂漫的情调,鲜花还带来云南“美丽经济”的火爆,折射出彩云之南花卉王国的独特魅力。
“用科研手段,助云花产业发展。”张艺萍说,作为云南花卉育种的科技守卫者,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从未停歇过用科研的力量守护云南花卉产业“绚丽绽放”。
要发展,就要有“底气”,云南花卉的科研“底气”是什么?
这份“底气”来自全国规模最大种质资源保存库的建设。截至目前,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三年完成12024份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这份“底气”来自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选育花卉新品种共282个;申请专利共86项;建立起月季白粉病、百合枯萎病、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非洲菊疫病等抗性鉴定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分种类、分层分级建立起相应的组培、扦插与播种繁育技术体系,具备实现千万株实生苗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能力;针对花卉的病虫害危害情况构建起覆盖全生产链关键环节的标准体系,研制60项省级以上标准;使示范区内肥料有效利用率提高25%,农药使用减少30%,80%的鲜切花达出口标准……。
“做科研,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科研支持产业发展也不是。”张艺萍说,云南花卉产业独具特色,发展优势突出、发展空间巨大,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和出口额连续25年位列全国第一。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是花卉产业中,提供技术服务的“护花使者”。
目前,实验室与花卉企业已经形成了月季、非洲菊等花卉的水肥一体化和测土配方的技术服务项目。实验室将利用科研的力量在花卉种植方面提供测土配方服务,将水肥一体化的基质栽培模式推广到更多企业,为花卉企业定期测定营养元素含量,给予技术配方服务。通过对月季花卉企业的服务,月季产量提高20-30%,切花品质提升,A级鲜花的比率从50%提高到70%以上。
“今年3月份,实验室提供服务的花卉企业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把A级月季卖到了每枝7-8元的单价。”张艺萍说,科技助力产业,产业反哺科技。下一步,实验室将持续加强与花卉企业的合作,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实现科研成果服务产业,科研助力花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和科学家聊一聊
初见张艺萍,是在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的试验间里,整个实验室的外墙被绿色植物覆盖,像极了一个花房。
“我们做研究工作时是了解植物,我们工作空闲时就伺候这些植物。”张艺萍指着实验室外墙对记者说,与植物打交道那么多年,仍对每一株所见的植物怀有好奇心。
张艺萍说,做科研就是一个静下心来与植物“对话”的过程,最大的科研瓶颈是研究方案确定了,却做不出好的试验结果。“记得以前在做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研究时,曾做了20余批次的试验,1次试验需要1-2周才能完成。才最终建立了百合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并申报和获得了技术发明专利。”
“护花使者”10余年,如何保持对花卉研究的热情?
“专业性。”张艺萍说,与其他女性一样,她热爱鲜花的色彩,迷恋花香带来的愉悦,但作为职业病“患者”,她首先研究的是鲜花的品种、产地和是否“健康”,鲜花之于她还有一层科研的意义在里面。
实验室名片:
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2010年7月通过验收,为“云花”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撑,促进了“云花”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建议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快成果转化。
实验室围绕花卉产业发展的科研需求,以花卉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及花卉新品种定向培育研究,形成一整套综合育种技术体系。调查了云南省不同生态区78个属的花卉资源,收集资源材料194种290个生态型,完成了102个单头香石竹品种、20余个非洲菊主要栽培品种、50余个切花月季和20余个野生种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近5年来,通过成果转化与辐射带动,促使成果应用企业及农合组织累计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左右,为解决花卉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整体质量与效益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