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之六:三十年熬成一株“南国神草”

   2019-05-24
34
核心提示: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皆为中药中最珍贵者。人参生长在吉林,而三七就生长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皆为中药中最珍贵者。”人参生长在吉林,而三七就生长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又称“南国神草”“金不换”,在云南文山州海拔1800米的山上,全世界90%的三七产自这里,产量和质量全国第一。

在云南,专门有个针对“三七”研究的实验室: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它依托三七资源及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中医学院联合共建单位的技术平台,针对三七在各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开展以三七为主的科研项目研究。

该实验室里,有个博士,他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研究三七,他的课题都与三七有关。近年来,围绕三七产业,他带领研究团队针对三七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研究、三七种质资源与规范化栽培研究、三七药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三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4个方面开展着科研探索。

4月中旬,记者走进云南省三七种植国家重点实验室,向三七专家了解云南三七的科研成就,倾听三七专家与云南三七相守相伴三十余载的科研故事,探寻这株“南国神草”的成长之路。

用科研岁月熬出两大国际标准

2018年,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全国的95%。

2018年,农业产值及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三七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云南超过250亿元。云南一半以上的制药企业需要三七为原料,三七是云南中药产业最重要的支柱品种。

这样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在云南,三七产业前景乐观,三七产业的研究也至关重要。

“解决三七资源保护、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等关键难题,打造高水平的三七创新平台,取得标志性原创成果,为我国三七系统研究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该实验室里,有个科研团队多年来深耕三七研究,不断“压榨”三七的开发利用价值。

“我一辈子都在做三七研究,我知道科研之于三七的意义在哪里——三七产业的发展,必须设立一个标准。”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崔秀明说,多年来,三七实验室一直以制定产业标准为目标,在科研路上持续奋斗了很多年。

此后,在2016年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制定的《文山三七道地药材》行业标准发布实施;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牵头的“三七药材”“三七种子种苗”两个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三七药材”国际标准成为我国制定的第一个ISO中药材国际标准。两个国家标准不仅填补了云南制定国际标准的空白、而且成为打造云南国际一流水平绿色中药材标志性成果。

“ISO国际中药材标准的建立,填补了我国没有中药材标准的空白。”崔秀明说,历时3年,从立项的艰难开始,到最终的标准设立,这条科研道路走得并不容易。但是,国际标准最大特点在于按照市场规则,对三七药材进行了分等,并且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合理规定了部分农药和重金属控制标准。

不同产地、不同年限的三七种子种苗形态具有什么特征?种子种苗生长发育规律、种子的后熟特性、种子种苗的萌发规律如何呈现?不同环境条件对三七种子种苗生长和萌发的会有怎样的影响?2017年,《三七种子种苗》也成了继人参种子种苗之后的第二项中药种子种苗国际标准,从此,全世界在三七种子种苗方面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统一标准。

用科技攻破三七轮作障碍

崔秀明是个地道的文山人,从小就与文山三七打交道,大学毕业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也与三七种植有关。在他的记忆里有个问题困扰了种植三七的农户很多年:三七种植过程中存在轮作间隔周期过长,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这也成为制约三七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2018年,三七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报研究所、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协同创新,在系统阐明三七种植土壤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主要障碍因素,解析三七土传病害的致病机理基础上,建立了阻隔三七种子种苗带菌传播、三七-玉米-烤烟轮作、土壤熏蒸处理、微生物土壤修复等综合技术为核心的三七高效轮作栽培技术体系。

三七高效轮作栽培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三七连作障碍生产的难题,将三七轮作年限由原来的15~20年缩短到3~5年。

“这是三七栽培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技术体系不仅促进了文山三七原产地的土地重复利用,还保证了文山三七产地的道地性、质量的可靠性,农户再也不用担心三七无地可种。”崔秀明说,目前,此技术已在文山市、丘北县、马关县、麻栗坡县百余户种植户中推广使用;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三七轮作高效栽培技术已经完成了两个三七生长周期共6年的试验示范,与新地种植相比,三七轮作时间缩短、质量得到提升,产量得到了保障。

用科技稳住三七药材加工 “半壁江山”

“所谓一株三七,全身是宝。三七通常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防止脑缺血、止血、降脂和保护肝脏等功效。但是,三七的花、茎叶在2016年以前是不能进入市场的。”崔秀明说,“我从小就看着家乡人食用三七花、茎叶,三七的花、茎叶是个好东西。”为此,2006年,崔秀明开始为三七花、茎叶进入食品行业进行立项申请,但是却因三七花、茎叶中皂苷活性太强为由而被否决。

一次否决,没有让崔秀明放弃。“三七花、茎叶这么好的资源不能被浪费。同时从政府和农民的生产需求和经济效益来说,让三七花、茎叶进入食品行业也是我作为科研人员必须背负的责任。”崔秀明说,要把三七花、茎叶变废为宝。

这份“责任”,崔秀明一背就背了10年,从2006年到2016年,因为一份坚持,后来在黄璐琦院士的带领下、崔秀明和他的团队成员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研究资料,在云南省科技厅和省卫计委的支持下、文山州的三七花、茎叶最终批准进入地方特色食品开发利用管理范畴,为三七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产品开发空间,有力地推动了文山三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三七花、茎叶进入地方特色食品开发利用管理范畴的好消息而来的,是三七花饮料、三七花茶、三七花固体饮料、三七花口含片等大量新型三七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下一步,实验室将以制定标准为基础,聚焦三七新型产品的开发,打开三七的新型市场”崔秀能说,云南三七产业的发展要在实施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建立以绿色生态为特征的现代栽培技术体系和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产地加工体系,加强三七的精深开发,提升三七综合开发利用。

2016年11月,我省专门为“三七”产业制定了发展规划—《云南省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提出将三七产业打造为1000亿元产业值的发展目标。

崔秀明说,未来,云南三七将结合云南“八大产业”之首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三七的绿色标准体系,提质增效,适应高端市场需求,把三七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品种,守住三七加工产品产值在云南医药产值中的“半壁江山”。

与科学家聊一聊

“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三七研究。”走进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崔秀明在他的办公室里陈列着很多与云南三七有关的书籍,大部分是他主编或者参与撰写的研究著作。

谈及这些年的三七科研成果,崔秀明送了记者一本含金量很高的“三七宝典”,书页上中英互译,详细记载了每一个从实验室立项、研究,到取得成果的科研项目,这些也是记录崔秀明三十年来的“足迹”。

“我们喜欢做第一,不想做第二。”1985年崔秀明与云南三七结缘,1999年获得第一个与三七相关的项目课题,2002年主持完成了第一个《地理标志——文山三七》国家标准制定;2017年牵头完成我国第一个《三七药材》国际标准的建立,34年来,他成为“最了解三七的那个人”。

实验室名片

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1月18日获得云南省科技厅批准筹建,成立以来,已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队伍,成为支撑云南三七产业发展的核心科研平台。根据云南省三七产业发展需要,研究三七产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解决三七资源保护、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难题,打造高水平的三七创新平台,为我国三七系统研究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室充分发挥科研力量,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种子资源保护与功能基因挖掘、药理及作用机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与国内、省内药企合作,用科研力量三七产业全面发展,力推三七走向国际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