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项目,10月29日,省科技发展研究院举办“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科技对外开放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社研究所所长王习农、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原副主任张秀英、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仁君、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巡视员李强,针对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开展研讨,探索沿边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新模式与新路径。“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项目组成员、省科技厅规划处、区域处、引智处、科技合作一处及云南科技创新智库成员单位参会。
国务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社研究所所长王习农对全球经济贸易形势进行了判断,对云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据分析,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首屈一指,继续成为拉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力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新动能培育壮大,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得以提升,制造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正在优化升级。然而,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贸易投资放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产业结构从互补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中美贸易摩擦、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倒逼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一如既往大力推动市场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准确把握全球化新趋势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要求。他提出,大健康产业是云南培育新动能、推动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云南应结合自身优势,把大健康产业发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统一起来,借鉴上海、广东、浙江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试先行改革经验和政策举措,打造特色优势突出、区域影响力强的、以健康产业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原副主任张秀英以“邂逅中关村、 传承试验精神”为题,分享了中关村科技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机制体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她介绍了中关村从试验区到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历程,通过建立串并联新型外事体制,构建基于会员制、社区、博客体系的国际化网络工作平台,设立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入国际园区组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营模式和外籍专家工作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国际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探索出从“试验区”到“示范区” 的发展路径。她建议,云南应进一步凝练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跨越新发展,把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具有标识度、国际化的创新资源聚集地。
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李仁君以“‘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相关问题研究”为题做主题发言。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自贸区战略布局,回顾了海南自贸区理论与实践探索,介绍了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及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定位。据介绍,通过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 40项措施,实施百万人才行动计划、百日大招商,设立江东新区,实施十大先导性项目,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他建议,云南可重点研究陆路港口的发展模式,引进一流的资源和平台,借助外力练好内功,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选好方向重点突破,力争把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为中国第一陆路自由贸易港。
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巡视员李强,做题为“立足云南基本省情,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云南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较早的省区之一,我们应当树立强烈地危机意识避免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边缘化,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省从开放边缘走向前沿的新契机,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应当抓住时机厚积薄发,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对外开放,他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思想观念转变,把握发展机遇;二是创新要素聚集,增强发展动力;三是工作机制完善,扩大合作交流;四是基础设施提速,夯实发展基础;五是出入边境便利,促进经贸合作;六是招商引资提质,突出工作重点;七是产业体系构建,推进产能合作;八是营运成本降低,减轻企业负担。
会上,各位专家与项目组、科技创新智库成员单位的研究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共同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建言献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