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在器官移植异种嵌合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4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Chimeric contribution of human 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 monkey embryos ex vivo”( 体外建立人-猴嵌合体胚胎)为题,在Cell杂志发表。该研究为异种嵌合体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发育过程差异等基础科学问题提供了研究参考,为提高异种嵌合效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对进一步开展器官再生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项目由实验室季维智院士团队、谭韬、牛昱宇、代绍兴课题组与美国Salk研究所合作开展研究。研究人员在去年季维智院士团队建立的猴子胚胎体外培养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将人扩展多能性干细胞(以下简称人EPS细胞)注射到食蟹猴早期囊胚中,诞生了世界首个体外人—猴嵌合体胚胎,并成功使胚胎存活时间达到20天。这是目前猴子胚胎体外培养能达到的极限时长,可以让体外嵌合体胚胎发育到原肠运动时期,也是开展胚胎细胞发育研究的最佳观察期。
通过对人—猴嵌合体胚胎的观察研究,在原肠运动时期,嵌合体胚胎发育出的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细胞都有嵌合现象。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随着人细胞的注入,猴胚胎细胞在表达特征上变得像人细胞,同时人细胞也发生了相似的转变,变得像猴细胞。但人EPS细胞很难在食蟹猴胚胎中分化为滋养层细胞,而较容易分化为上胚层细胞。这一现象与之前的人—鼠嵌合体实验存在明显差异。
每年全球约有200万人亟待器官移植拯救生命,器官移植来源主要依靠捐献,缺口巨大。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异种器官移植、异种嵌合、类器官及3D打印,其中异种嵌合是最有可能产生突破的一个方向。
2021年1月,科技部批准,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设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设置灵长类生殖与发育调控、灵长类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灵长类动物模型与疾病机制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在灵长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等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持续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