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聚人才、强协作,解难题、兴产业,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一路走来,成效卓著。今科技彩云南携众媒体采撷其华,以飨读者。
“云南的锡冶炼水平始终在全世界领先。”采访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时,实验室主任王华说:“我们身处‘有色金属王国’,就是要打造有色金属选冶技术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地’。”
这个实验室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设。王华说:“昆明理工大学与矿结缘,有着与生俱来的‘基因’。自戴永年院士开辟了我国真空冶金研究方向,后来就建立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云南省重点实验室。2014年2月,科技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建设为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也是昆工矿冶学科发展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实验室植根学校“冶金工程”和“矿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和有色金属行业学术技术前沿,聚焦于云南省和国家发展战略,着重解决制约我国复杂有色金属资源选冶清洁利用领域的关键核心科学与技术难题。
多年来,实验室创新破题,针对复杂有色金属资源选冶清洁利用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在复杂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等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产出了一批影响力大的科技成果,引领了世界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其中,戴永年院士发明的“焊锡真空分离技术”与李梦庚教授发明“螺旋结晶铅锡分离技术”结合成现代锡火法精炼核心技术,淘汰了沿用百年的电解精炼,已在全球所有炼锡厂使用;彭金辉院士团队发明的多源大功率微波反应腔分布耦合、扼流抑制和微波防泄漏、多参量自适应控制等多项技术,实现了微波冶金装备兆瓦级高功率和大型微波谐振腔集成,已向美、澳等国转让相关技术设备;王华教授团队提出的高压超音速全氧顶吹自热熔炼原理处理含镍二次铜精矿新工艺,为全球该类资源提供了一条节能清洁的高效利用新途径;杨斌教授团队研发的“新一代粗锡精炼工艺技术装备”,引领了全球锡冶炼技术升级换代,将世界锡冶金水平推上新高度,完成的“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技术”,开辟了贵金属生产新途径;文书明教授团队研发的“多晶型硫铁矿同步回收并直接联产铁精矿”核心新技术,引领了我国复杂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高效、清洁利用科技进步。近年来实验室开发的十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先后应用于中五矿、中铝、宝武、中核、金川等企业,并转让出口至俄罗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赞比亚等,新增产值过千亿元人民币。
实验室为创新人才提供舞台,广纳人才,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创新团队。现有固定人员88人,流动人员22人。研究队伍中有院士、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和“长江学者”“云岭学者”“产业领军人才”。“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与“冶金节能减排”团队分别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并获得滚动支持。
实验室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犹他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选派30余名青年研究人员和5名研究生出国做博士后、联合培养和访学。同时,实验室依托冶金工程学科构建了冶金与能源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先后为越南、老挝、缅甸、乌克兰、印度等国家培养留学生568 人,为赞比亚、刚果金、马来西亚、印尼等培养工程硕士、技术骨干120 余人。扎实推进了“一带一路”矿冶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成为一座锻造世界冶金人才的“熔炉”。
王华说:“面向未来,实验室将进一步聚焦铜、铅锌、锡、镍、钛、铝、硅及伴生稀贵等金属等全产业链,重点攻克无碳炼铝、铝硅精深加工、冶金炉窑节能、含碳烟气资源化、高纯稀贵金属生产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占据全球产业的制高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