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创新驱动发展 唐山科技型中小企业未来可期

   2020-09-21 唐山市科技局
29
核心提示: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具有引领作用强、发展潜力大、运营效率高的特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具有引领作用强、发展潜力大、运营效率高的特点,在促进经济增长、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活力和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以来,唐山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推进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欣欣向荣 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截至2019年),唐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87家,比“十二五”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7家,年均增长112.50%,居全省第五位;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0家,比2018年增加270家,年均增长112.53%,居全省第二位;2019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7872家,比2015年多5402家,年均增长54.71%,居全省第五位;2019年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401家,居全省第二位。“十三五”期间,该市共有32个项目获得省级专项支持资金2.13亿元,拥有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77家,省级创新平台6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19.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1.5%,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体现在:

  提高经济科技含量。多年来,唐山依托本地产业特点衍生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现代应急装备、机器人、节能环保、智能轨道交通、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质齐升,为唐山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唐山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比重达40%左右,科技企业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全市7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其中新材料行业1414家,占17.96%;电子与信息行业1348家,占17.12%;机光电一体化行业1128家,占14.33%;资源与环境行业847家,占10.76%;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行业597家,占7.58%;生物与医药行业223家,占2.83%,形成了一批以科技小巨人企业为龙头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全市推动“四个一百”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累计完成投资774.6亿元,98项完工投产,对全市工业投资贡献率达到62%。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比重达到90%以上。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就业总人数近35万,占全市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18%左右。

  在贡献率不断提高的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大幅提升:

  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不断完善。目前,唐山市有162家科技企业(团队)入驻唐山科技中心,与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等高校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以来,该市共引进科技成果(项目)82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项目65项),引进投资173.4亿元。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拓展。帮扶科技创新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在行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收集中国科学院金属所、西安交通大学等220余项科技成果,与华北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基地、焊联天下科技企业孵化器等20余家创业服务平台合作,创建了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53家。2019年以来,唐山市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总数达到38家,居全省第二位;培育128名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有力提升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成果显著。唐山市现有省级以上孵化器总数累计达到2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省级孵化器19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累计达到28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2家、省级众创空间16家;全市孵化器与200余家中介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为创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2019年,孵化载体开展各类双创服务活动1500多场次,创业导师队伍达到1050人,众创空间新注册中小企业387家。

  喜中有忧 直面挑战

  近年来,唐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与自身相比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与全省和全国相比差距较大,2019年以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在全省排名第五位。

  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和市场营销困难,是制约唐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三大瓶颈:

  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总体规模较小,风险性较高,资产轻甚至仅有技术和研发团队,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因为缺少有效资产抵押、企业担保,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唐山市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很难在本地找到专业高水平的研发设计人员,有相当一部企业只能把研发设计放到“北上广深”,承受高成本费用。

  调研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高层绝大多数是专业核心技术人员,聘请专业经理人的企业仅有1968家,仅占企业总数的24.47%。“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开拓市场、抢占市场的能力基本不具备。

  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企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市县两级制定的科技产业规划和科技创新规划存在没找准本地本区域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路径的问题,且政策服务也不够精准。目前,唐山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20个(其中国家级2个),分布在市级4个、县(市)区级16个。园区配套不够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生产生活性配套功能缺失。这些园区中,只有7家园区中的核心区能达到“九通一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双创平台)条件,占比35%。园区有省级以上孵化器8家,与本地园区发展需求差距大。有为产业配套的工业设计中心、机械加工中心等功能园区10家,占比50%。

  从全市角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占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43%,对传统产业依存度极高。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该市传统产业融合度不深,难以吸引高科技项目和投资。全市真正靠引进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落户的科技型企业不足10%,本地规模以上企业投资科技创新企业的数量不足15%。

  不懈努力 未来可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三个努力建成”和“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聚焦“两个率先”和创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统部署,尤其在今年的市委十届十次全会上提出“33458”工作思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发展等文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发展潜能,为唐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完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发展布局

  在市级层面健全完善全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破除制约唐山市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着重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建设上加大布局力度,形成科技创新政策“组合拳”。要以重点园区为突破,分清主导产业、跟随产业和支撑产业,打造产业特色集群;以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创业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启动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运营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工程,落实科技创新型企业奖补政策,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龙头企业。

  (二)优化创新生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并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规模以上企业探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不折不扣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传统型大中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科技型企业产业链条。加大对创业投资行业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业投资品牌。鼓励拥有财富的个人和企业家参与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条件设施,催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

  (三)以新基建为抓手,推进科技产业数字化发展

  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和转型方向。引导企业树立数字经济意识,大力引进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人才,提升数据利用能力,实现持续发展。深化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应用,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优势,及时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出台相应指导性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相关重大项目攻关及重点产业发展,搭建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交流平台,提升政企互动水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四)破除三大瓶颈,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难融资等问题。加大人才建设布局力度,深入落实“凤凰英才”计划。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和奖励激励机制,细化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落实措施。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保障科技创新型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产品在本地应用的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开展营销知识培训,支持企业招聘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