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滦南县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导向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调整,集聚科技、人才、产业、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围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引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打造一批科技服务队伍、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水产养殖、果菜种植和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开发了一批先进农机装备。
围绕海水养殖产业,以海都水产为主体,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专项“黄渤海循环水精准养殖与清洁生产模式示范”项目和省重点研发计划“红鳍东方鲀养殖及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国内红鳍东方鲀养殖水平,显著增加了养殖效益,推进了海水养殖产业发展。围绕设施果菜栽培产业,以南唐水果为主体,实施了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春节成熟桃超早促成栽培连续丰产优质技术研究”,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业种植的积极性,提升了滦南县乃至全省温室桃栽培技术水平。围绕现代农机装备产业,以鑫万达、永发鸿田为主体,实施了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自走式收获压捆机产业化”、省重点研发项目“奶牛优质粗饲料机械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畜禽粪污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高效花生联合收获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一系列科技研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内农机装备在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等方面的技术需求,通过开展现代农机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产业化提供了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新产品,进一步提高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了滦南县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引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
积极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行动计划,加强对滦南县乡土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人才,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鑫万达总经理李学永被评为唐山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获得25万元的资金支持,富瑞慈新能源引进河北省燕赵友谊奖获得者、瑞士籍专家丹尼尔教授,并与之共同申报的河北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智能化畜禽养殖废弃物沼气生产技术研究”被成功立项,获得20万元的资金支持,唐山顺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超细陶瓷纤维材料创新团队被认定为河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团队。
三、打造一批科技服务队伍
针对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技术需求,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滦南县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牵头组建了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包括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6家单位34位专家,根据滦南技术需求不定期聘请专家服务团专家来滦南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示范推广先进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作用,结合农户需求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新品种和农村实用技术,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今年,已获批省级乡镇科技特派员18名,覆盖全部16个镇;柏各庄、方各庄、姚王庄、倴城、程庄等5个镇分别建成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各获5万元的省级特派员专项经费支持。
四、培育壮大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全面落实特色产业振兴工作部署,实施特色产业“三个一百”提质工程,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帮扶、重点项目实施、特色产品培育工作,引导鼓励钢锹、纺纱、塑胶手套、奶业及食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拓宽加长产业链条,提升发展质量,扩大影响力。
钢锹产业已建成河北省手工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主动发挥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唐山市长智农工具设计制造有限公司、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4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金属手工具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成果评价,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锹产业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培育了燕南农具、舒适农具2家省级技术服务示范平台, 4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北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纺纱产业中已经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长亮纺织、周颖纺纱分别建成唐山市技术创新中心,并与天津科技大学、华北理工等多家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力地推进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壮大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塑胶手套产业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已拥有中红医疗、鸿蕴医疗、川欧森塑料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红医疗的河北省医用手套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奶业发展围绕解决粗饲料生产装备和养殖废弃物处理等瓶颈问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先后开发出青贮饲料收获机、畜禽粪污高效固液分离机等系列产品,以林海科技为主体开展了畜禽粪污集中式沼气工程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为实现奶牛养殖产业的可循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全县奶牛养殖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