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 京津冀力促六领域生态环保一体化

   2017-06-29 河北日报
41
核心提示:□记者 张怀琛 通讯员 张小林 近日,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科委、省科技厅联合制定《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

□记者 张怀琛 通讯员 张小林

近日,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科委、省科技厅联合制定《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 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根据方案,三地将通过支持搭建智慧环保平台、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创新绿色金融等手段,研发和推广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探索一系列产业促进的新机制。

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的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将在六项领域力促生态环保一体化。

推进智慧环保平台建设

支持建设环境遥感数据监测信息平台,推动以数据融合为特征的“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控体系构建,实时分析环境质量现状和监控数据特征。支持利用物联网等技术,重点以大气、水、固废为管理对象,搭建环保数据共享平台。

支持开展固废处理智能化技术研发,面向生活区、工业园区重点推广智慧环卫系统、工业危废管理系统、固废资源化再利用系统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电子废弃物动态物流体系,打造绿色回收产业链。面向京津冀工业园区,支持搭建园区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实现园区风险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全过程防控,打造工业园区环境安全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

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面向钢铁、冶金等行业,重点推广烟气中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工业炉低氮燃烧技术和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技术;面向电力行业,助力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净排放。

针对京津冀地区货运物流以及公共出行领域,重点推广柴油车颗粒物捕集器和机动车催化转化器等尾气净化装置、汽油烃重组等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和油品提升技术。针对有机化工、制药、涂装印刷、塑料制品等重点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重点推广工业有机废气高效吸附与回收,以及燃烧、光催化氧化等先进的销毁技术。

推进水污染处理

支持加大重污染行业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工艺技术改造,重点开展高氨氮废水处理、高盐高色度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含重金属废水处理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建设废水循环利用园区。

支持加快实施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与“提效改造”工程,重点推广脱氮除磷技术、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纳滤高品质再生水工艺、污水中能源及资源回收等重点技术和设备,推动中关村企业参与建设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流域污染防治等示范工程。

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土壤修复

重点推广生活垃圾减量化与分类回收、焚烧污染控制、垃圾渗滤液高效处理等技术;有机固废热解处理技术、污泥水泥窑炉协同处置、电渗透污泥脱水等污泥高效资源化处置技术;危险废弃物运输、高效焚烧及安全填埋等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技术;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电子垃圾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等技术。

支持推广垂直屏障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电动/化学修复技术等环境修复技术,支持企业参与工业场地修复、农田修复、矿山修复及填埋场修复等工程建设项目。支持企业参与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示范工程。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支持推动源头节能减排,实施低阶粉煤气化蓄热式锅炉技术,推进钢铁等行业氢气竖炉直接还原炼铁新工艺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高效煤粉锅炉、生物质锅炉、复合循环流化床焚烧锅炉技术应用;推动实施热电联产项目应用示范。加快推广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焦炉上升管余热利用、高炉炉顶余压发电、电厂循环水余热及石化企业生产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

推进建设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和能源管理体系,深入挖掘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系统节能潜力。推广可视化建筑、模块化建筑设计、能耗监测系统控制与优化等技术,构建建筑设备能耗数据采集、分类统计、数据分析等管控平台。

推动新能源与能源互联网应用

支持开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储能、智能电网与主动配电网、智能能量管理及故障分析管理、可靠安全通信等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建设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项目。以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支持中关村企业率先在延庆开展能源互联网产业示范区建设,并在张北等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分布式能源示范应用及智能微网示范工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