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牢记嘱托 打造粮仓——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纪实

   2018-05-24 河北经济日报
30
核心提示: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田桂云、徐俊杰、李万贵、李元迎)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泰民安。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田桂云、徐俊杰、李万贵、李元迎)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泰民安。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中低产区的粮食产能,始终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挂记于心的大事。

  2011年1月1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家中看望李振声院士,李振声院士提出了改造中国盐碱地,提高粮食产能的构想,习近平嘱托他这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把研究成果落到实处。2013年7月17日,李振声院士第二次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汇报了实施渤海粮仓项目的构想。

  2013年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放置在一个历史的视角看,这是河北农业发展一个值得标记的时间锚点:

  这项国家科技示范工程涉及河北、山东、辽宁、天津四省一市3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主战场在河北。河北省项目区涉及了沧州、衡水、邢台、邯郸4市共计43个县(市、区),耕地面积338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4%。占河北、山东、辽宁、天津“三省一市”实施区域面积的60%以上。河北项目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约束矛盾突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渠道不畅”。——这里是建设“渤海粮仓”的“硬骨头”,也是扶贫攻坚的“牛鼻子”。

  河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时任省长张庆伟亲切会见了李振声院士,并指示河北省要把“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增粮工程予以实施,2014-2018年连续4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每年省财政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沧州市1000万元,强力推进。

  项目开展五年来,河北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扎根大地,开花结果,科技示范有如滴水穿石走进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融入了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中,成为科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鲜活例证。

  在谈到项目组织实施时,河北省项目区首席专家王慧军教授说: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要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工作思路,和“生态优先、节水改土、稳夏增秋、棉改增粮、粮饲结合、集约经营”的技术路线,全面提升中低产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体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根据水土资源承载、市场需求状况、生态环境容量、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考虑大粮食生产问题,为科技扶贫,振兴乡村经济和农民增产增收服务,促进河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统筹领导 精英荟萃

  设计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

  首先,示范工程建立了由时任主管副省长沈小平、许宁任组长,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省农科院和相关市政府主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省行动。

  其次,五部门联合出台了《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行动方案(2014~2017)》,《项目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整个工程项目。建立项目管理办办公室,实时检查、督导项目进展,总结经验,督促后进,表扬和奖励先进。

  项目设立以首席专家为统领的京津冀协同,中央、地方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的创新团队,在棉增粮区、超吨粮区、微咸水补灌区、雨养旱作区和盐碱地改良区分别建立了重点示范县和推广县。示范县采取“县域总指挥+科技特派团+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模式。由主管县领导任县域总指挥,技术依托单位科技人员与市县技术人员组成科技特派团,技术负责人任科技特派团团长,项目承担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为项目实施法人实体,协同推进项目实施。

  示范工程设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三个层次课题,依照百亩试验田、千亩示范方、万亩辐射区的“百千万示范工作法”开展工作,百亩试验田重在实验数据的获得;千亩示范方重在展示成熟成果的规模效果;万亩辐射区重在实现增产增收增效,实现主体技术的逐级放大。

  项目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推进会、现场观摩、培训会和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手段,促进技术的普及推广。

  科技引领 优化集成

  研发适用不同区域的八大技术模式

  通过工程项目实施,形成了适宜不同区域条件的八大技术模式:

  环渤海低平原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针对环渤海区粮食生产中淡水资源极度短缺,水分利用效率低,同时该区浅层微咸水资源和降水资源较丰富的特点,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发团队,以“集蓄雨水、用好咸水、节约淡水、合理引水”为技术路线,开展以挖掘咸水利用潜力、提高地下淡水与雨水利用效率研究。突破了微咸水长期安全利用难题,发展了微咸水安全利用机理和技术;通过高效利用雨水资源的栽培种植技术变革,提升了雨养旱作农田生产力;实现以咸补淡、以淡调盐、多水源互补高效利用,粮食增产,适水种植技术在南皮示范县应用,节约淡水50%,雨水利用效率提高20%,实现吨粮,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为彻底改变区域小麦玉米传统的大水漫灌灌溉方式,以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和邢台农科院为主的研发团队,在基地设置了微喷、卷盘式喷淋、摇臂喷头式、自动伸缩式、平移式5种不同喷灌方式下的水肥一体化栽培试验与示范。解决了传统小麦生产的产量结构不合理、无效耗水多、水分利用率低的问题。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后期叶片功能增强,粒重显著提高。技术模式在宁晋示范基地连续3年实现节水50%,节肥20%,省工20%,节地8%,小麦玉米亩增产150~200公斤,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在20多个示范县进行了推广应用,并辐射到京津等周边省市,为水资源匮乏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成功技术模式。

  低平原浅层微咸水补灌高效用水技术模式。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中心研发团队集成了以“抗逆品种筛选-土壤培肥改良-多水源高效利用-耕作栽培配套”为核心的环渤海低平原小麦玉米微咸水补灌吨粮技术模式,在作物生长关键期用5g/L以下的微咸水替代深层淡水灌溉,每亩节约淡水50方,增产15%以上,节本增效120元。

  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发团队,探索出作物正常生长的耐盐阈值,合理的咸淡混浇比例与时期,,配置了“一淡两咸”专利井泵,实现了节约深层淡水25%-35%,增产8%,亩节本增效100-110元。

  棉改增粮技术模式。以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和邯郸市农科院为主的研发团队,采用“滨海盐碱拓棉,内地棉改增粮”的技术路线,向滨海盐碱地要棉花,向冀中南棉田要粮食,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该技术模式主要涵盖了三项技术内容:一是研发了以“台田抑盐-隔层隔盐-抽提降水-库池蓄水-压盐灌溉”为核心的盐碱地棉花五位一体生态种植技术,改良滨海中重度盐碱地,促进河北省棉田东移;二是通过发明可伸缩护苗挡板、可调式拢禾装置等专利技术,构建了麦棉套作一年两熟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在冀南光热资源充足的传统一熟棉区,棉花不减产,亩增收小麦400公斤以上,实现了棉麦双丰;三是通过对土壤耕层重构,均衡分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构建了棉花—小麦—玉米两年三熟模式,棉花增产7%以上,粮食增产10%以上。

  该团队还开发低酚棉及其利用技术,通过选育低酚棉品种,实现棉花品种棉粮饲一体化,在皮棉产量不降低的条件下,低酚高蛋白棉籽亩增收百元以上。

  东部低平原雨养旱作节水增粮技术模式。针对河北东部低平原春季少雨干旱,有效降雨少,产量低而不稳特点,沧州农科院研发团队从耕作制度升级出发,开展雨养旱作区蓄墒保播增收“两年三作”耕作制度及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玉米宽窄行单双株增密、小麦春季追施水溶肥、微垄覆膜侧播、冬小麦旱作“六步法”等技术,集成了“两年三作”稳产耕作种植制度。配合新技术模式,研发出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双垄四行播种机、夏玉米宽窄行单双株播种机、冬小麦水溶肥追施机、冬小麦微垄覆膜侧播机等机具,实现了农机农艺配套。示范区玉米亩增产16%以上;小麦增产15%以上。

  杂粮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由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邢台农科院和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组成的研发团队,针对渤海粮仓中低产田对杂粮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将抗除草剂与杂交品种、栽培技术、专用肥料、配套农机深度融合,形成了品种混搭贴茬播种、深播浅埋微集雨、谷子农机农艺结合、高粱绿色轻简化生产技术,集成了谷子因地制宜保全苗、雨养旱作栽培技术模式,实现了亩增产50公斤以上,节工3-5个,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以省农科院棉花所、农业资源环境所、奶牛研究中心和河北九知农业公司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筛选适宜的燕麦、甜高粱、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料作物品种,构建了燕麦-青贮夏玉米、燕麦-青贮甜高粱一年两熟技术模式;研发了高水分苜蓿加枣粉青贮和苜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技术,实现了以种促养,以养带种。通过畜禽粪便快速发酵处理和高效发酵菌剂关键技术的突破,发酵时间由传统的15—30天,缩短到6—10小时,面源污染小,环境友好,全封闭自动化和规范化生产生物有机肥,实现了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高值化利用,构建了新型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种植提质、养殖、加工增值,优质生物肥施用,优化了土壤生态环境,使种植业生产、畜牧业转化、微生物分解形成了完整的循环链,为河北乃至京津冀现代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示范。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以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及其农机企业组成的研发创新团队,针对区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中存在的小麦灌水过量、费工,玉米播种保苗难,植保机械不配套等难题,研发出了小麦玉米淋灌机、麦茬玉米清垄免耕施肥精播机、高地隙植保施药机等专利机械,其中麦茬玉米清垄免耕施肥精播机具有条带清理秸秆、免耕精量播种、侧施肥、覆土镇压、喷药、工作状态监测等功能,使玉米初期保苗和防止二点委夜蛾效果提高90%以上。通过农机农艺技术的有机融合,形成了100亩~1000亩规模经营用户的农机配置解决方案,实现了亩节工3~5个,节水30%以上,耕种、管理、收获效率提高50%以上。

  建设基地 成果转化

  走通农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项目把基地建设作为示范推广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建成了沧州南皮、邢台威县、邯郸曲周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2个省级园区和黄骅雨养旱作、景县微咸水利用、宁晋微灌水肥一体化、巨鹿杂粮、南宫、成安、曲周棉麦双丰,威县、黄骅农牧结合等43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大提高了示范展示效果。

  项目先后组织了77家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了110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使研发成果快速熟化物化,带动了研发成果落地生根。

  项目培育了南皮渤海粮仓种业、大地种业、兰德泽农种业公司,转化了耐盐、抗逆、抗旱节水的小偃系列、石麦系列、衡麦系列小麦品种。培育了“肥尔得”控缓释包膜肥料,“领先科技”,“优净”、“根力多”生物肥料,“威远生化”,“艾禾牧业”等科技型企业,为渤海粮仓区域的土壤改良、病虫草害防控,提供了服务保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善待大地母亲,净化生态环境,保障绿色生产。

  项目与“中友机电”、“迪龙节水”,“农哈哈”,“中农博远”,“润丰源”等机械设备公司合作,转化专利技术20多项,实现了科技成果、技术模式的规模化推广。

  项目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构建了种子、肥料、植保、农机、技术五大服务体系。由省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开展30个推广县的技术服务工作,在棉增粮区、超吨粮区、微咸水补灌吨粮区、旱作雨养区、盐碱地改良区示范推广八大技术模式,技术模式在项目区实现了全覆盖,年均示范推广面积440万亩以上。

  通过5年的项目实施,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共取得专利52项,制定地方标准2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8部,培养科研技术骨干20多人,培养研究生17人。制作专题技术片15部,组织规模现场观摩会100多场次,发放技术资料10多万份,培训农民上万人次。

  2013~2017年,在沧州、衡水、邯郸、邢台4市累计推广八大技术模式5197万亩,增粮47.6亿公斤,节水41.4亿方,节本增效109亿元。其中,仅2017年就增产粮食16.65亿公斤,节水10.8亿方。

  李振声院士评价河北渤海粮仓项目:技术模式突出,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6年7月,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团队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评为 “高层次创新团队”,2017年1月,获唯一的“年度河北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创新团队奖。

  2016年《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行动方案》获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2017年3月2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考察了河北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宁晋基地,对基地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民富粮丰织锦绣,沃野深处涌春潮。5年来,渤海粮仓的“大舞台”上演绎了让人赞叹的现代农业故事,流淌着农业科技人员勤劳的汗水,更折射出了省委、省政府决策阡陌、扎实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劳苦与心志。

  放眼未来,渤海粮仓的建设者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绿色发展,改善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的需求,农牧结合,粮饲结合,立草为业,筛选一批耐盐经济植物品种,构建“梯次推进”改良重度盐碱地技术体系,生产、生活、生态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河北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