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再提速 京津冀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

   2020-03-02 长城网
29
核心提示:  10余个科研团队、100余名科技专家入驻,中科转化中心300余项最新科技成果成功发布,48项科技成果成功转

  10余个科研团队、100余名科技专家入驻,中科转化中心300余项最新科技成果成功发布,48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下,衡水高新区交出的一份关于协同创新的亮眼答卷。

  投资28亿元建设的总面积80万平方米的衡水科技谷,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和产业化环节,全面对接以中科院为代表的顶尖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来自京津的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中科院+”模式加速升级。

  全力打造京津冀“双协同”样板区的衡水高新区,是河北加速推进“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全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一个缩影。

在衡水科技谷,技术专家正在进行科研。 衡水高新区 供图

  健全顶层设计 搭建创新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六年来,河北省积极抢抓战略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补齐河北短板、弥合发展差距的“牛鼻子”和“重头戏”,加快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扎实推动协同创新持续向纵深拓展。

  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让京津的科技成果在河北实现转化,适宜的土壤环境、充足的阳光雨露,一样都不能少。

  六年来,围绕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河北持续强化和科技部以及京津的对接合作,有效构建起了省地密切联动、主动对接京津的协同创新推进机制,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更加健全。科技部主导下的京津冀协同创新“1+3”联动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京津冀三省市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32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破除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科研项目出现“井喷”。

  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协同创新战略定位,推动建立包括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技冬奥绿色廊道、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在内的“一南一北一环”的协同创新重大平台体系,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

  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建设;“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启动实施,投入资金5000万元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丰宁、滦平等8家园区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好平台迎来好项目,一大批京津先进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

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记者 吴新光 摄

  推动开放共享 实现互联互通

  京畿大地,协同创新氛围正浓,一些领域已结出丰硕成果。在正定县就有一家来自北京的电动车高科技企业,国内路面上超过三分之一商用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都出自这里。

  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后,是河北全方位支持创新、服务企业的一系列有力举措。六年来,京津冀区域内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力度持续增强,在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搬迁、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大型仪器互联互通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明确跨认定机构管理区域整体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可继续在河北享受高企税收优惠政策,怀柔—丰宁产业园等一批产业疏解项目成功落地,13家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整体搬迁至河北省;

  ——京津冀三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创新券实现互认互通,河北企业可享受京津知名高校院所和各类新型研发组织的科技服务。目前,河北已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发放科技创新券3082余万元;

  ——河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并已实现和京津网站仪器资源信息互联互通,成功汇集总计5349台/套原值2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

  ——京津冀三地建立了科技创新文献共建共享机制,国家科技图书文献资源覆盖河北;

     ……

  从场地、资金、设备的“硬件安装”,到政策、资源、制度的“软件升级”,河北多措并举,全方位助推企业协同创新。

  借力优质资源 助推协同创新

  在沧州,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遵循“共建共管共享”原则,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北京转移医药企业由北京市延伸监管的园区。

  “很多北京企业选择落户沧州的主要原因是这里能保留他们的‘北京身份’,节省了搬迁成本。”沧州市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局副局长白雷告诉记者,该产业园首开异地延伸监管先河,成为北京药监部门的“政策飞地”,借助北京医药产业转移实现了由传统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向医药特色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入口。 记者 信贺宁 李代姣 摄

  在保定,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252家,园区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

  在秦皇岛,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成功吸引124个项目落地,成为承接中关村海淀园项目的高效载体。

  持续强化同京津两市沟通衔接,河北一方面积极共享互通,利用京津优质资源推动创新,另一方面寻求合作共建,在共同发展中弥合差距。

  据了解,随着“52111工程”(即:打造5个战略高地、建设20个示范园区、做强百个转化机构、转化千项重大成果、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转化孵化比例到10%)的持续推进,河北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60.9亿元,其中2019年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214亿元。

  “目前,河北与京津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8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家,覆盖全省、联通京津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也已初步建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将投资河北省项目5个,涉及金额1.65亿元。”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协同发展带来的重大利好将持续推动创新河北建设,随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