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深度|如何解读报告中的两个历史新高

   2021-02-22 河北日报
28
核心提示:  “5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和等次创历史新高”;  “粮食总产759.2亿斤,单产创历

  “5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和等次创历史新高”;

  “粮食总产759.2亿斤,单产创历史新高”。

  2月21日,提起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两个历史新高,省人大代表、河北捷如美农业育种所所长张全杰深有感触:“两个历史新高说明了我省科技创新、粮食生产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是河北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的现实写照。”

  创新迈上新台阶

  “你看,不仅是获奖项目多。政府工作报告里还说了,过去五年,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6%提高到60%,这又说明了什么?“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永强认为,这是我省紧紧抓住创新发展不放松,培育扶持创新主体,建设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深化省科学技术奖励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多点发力的结果。

  来自省科技厅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省坚持聚焦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瞄准关键技术重点攻关,实施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研发计划(2019-2022年),按照“强链、补链、延链”要求,实施了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作为科技创新的“风向标”,科技奖励肩负着激励和引导创新的使命。我省持续深化省科学技术奖励改革,出台《河北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十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在科技进步奖中单列“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建立定标定额评审制度,完善评审标准,适度提高奖励奖金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提供动力。

  与张永强委员看法相同,省人大代表、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国发在谈到粮食单产屡创历史新高的原因时,强调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八个字,而“技”就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2020年6月9日,南皮县芦庄子村农民在收割小麦。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我省能够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得益于近年来扎实推进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了粮食产能基础。”王国发代表认为,“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是一个有机整体,讲“藏粮于地”,就要坚守耕地“红线”,加大高标准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讲“藏粮于技”,就要讲科技创新“金扁担”,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据介绍,2020年我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各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新增高标准农田286万亩,总计达到4982万亩,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全覆盖。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我省在全国率先打造推广智慧农场,小麦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7%,玉米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91%,农业生产智能化、信息化和小麦、玉米耕种管收机械化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也说明了河北种业发展的长足进步。”张全杰代表告诉记者,我省是用种大省,得益于农作物种业投入持续增加,良种繁育能力、种子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健全,种质资源创制和育种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选育的一批小麦、玉米新品种,既实现了量的提升,也实现了质的改善。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在粮食增产诸多因素中,良种贡献率已超过四成。节水小麦、强筋小麦、杂交谷子、马铃薯、甜糯玉米、“双高”大豆、甘蓝以及部分瓜菜等特色育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转基因抗虫棉、抗除草剂谷子、氮肥高效利用小麦、抗旱节水小麦等生物育种处于全国同类研究先进水平,为粮食的高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正在挑大梁

  “我们做过分析,近年来全省获国家级科技奖励项目中,企业获奖数量、等级都有很大增加和提升。这说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十分必要。”在省人大代表、北京晶澳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彬国看来,河北要想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必须挑起创新的大梁。

  

  省人大代表、北京晶澳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彬国接受记者采访。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摄

  在研读政府工作报告时,他特地将报告中提出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记出来。“我很赞同实施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行动,鼓励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链条等,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步加强,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我省种子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科研投入持续增大,科企合作持续深入,企业已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张全杰代表介绍,加强大联合、大协作,通过科企合作、协同创新,整合优势资源,产学研相结合,破解了一批种业“卡脖子”问题,进而实现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共有持证种子企业403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8家。2019年全省种子企业通过国审品种数量为46个,占全省总量的90.2%,通过河北省审定品种162个,占总量的73.97%,以企业为核心的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

  

  邯郸市丛台区政府与中科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的“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邯郸分中心北方基地”项目。邯郸市丛台区科工局供图

  “我省先后启动两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创新主体数量呈裂变式增长,通过深化产学研协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两个历史新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张永强委员介绍,今年我省将支持企业创新赋能发展,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占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聚焦“四个面向”,着力自主创新,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攻克科技难题,为全省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未来,河北将催生更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