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电科获得国内首张GBAS设备临时使用许可证

   2019-12-2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37
核心提示:12月24日,中国电科DH-GEGBAS-LGF-1A型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GBAS)设备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民用航空空中

12月24日,中国电科DH-GEGBAS-LGF-1A型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GBAS)设备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民用航空空中交通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临时使用许可证。这是国内首张GBAS设备临时使用许可证,获得此证意味着中国电科GBAS设备可以在国内民航市场上推广应用,也可以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外厂家同台竞技。

tuxiaona3.jpg

中国民航局总工程师殷时军,中国电科副总经理杨军出席颁证仪式,西北子集团总经理张修社代表中国电科,从民航局空管办副主任张瑞庆手中接过许可证。

殷时军表示,本次颁发的临时使用许可证意义重大:第一,这是中国民航颁发的第一张GBAS设备临时许可证;第二,这代表着国产精密进近导航设备零的突破;第三,这对中国民航航行新技术应用有重大推进作用;第四,这是中国电科空管产品谱系完善的重要标志。希望中国电科继续不断培育、完善、推广空管产品,实现空管产品自主创新,支撑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继续积极支撑中国民航顶层规划设计,特别是民航“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在国内成熟应用的基础上,打开国际市场。同时,中国民航局各相关司局,将积极给国产装备营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推动中国电科设备应用。

tuxiaoa2.jpg

杨军对中国民航局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GBAS获证是中国电科第一张空管导航设备许可证,是国内第一张国产精密进近导航设备许可证,也是全球设备厂商获得的第一张由中国民航颁发的GBAS设备许可证。这是认可更是责任。作为央企,加速民航导航设备国产化和新技术应用,推进卫星技术与民航的深度融合,中国电科义不容辞。面对当前全球民航领域新一轮技术变革,中国电科将继续与中国民航同心同行,进一步加强与民航局沟通,深入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内容,深化改革,形成民航空管专业合力,不忘初心,勇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民航局空管办、飞标司、民航局空管局,中国电科总部产业部、西北子集团相关领导出席了颁证仪式。

新 闻 深 一 度 — —

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Ground-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GBAS)是全球民航导航技术方向受到广泛关注和重点推进的新技术,是基于卫星导航的航空器进近着陆引导系统,是保障飞行安全、提升飞行效率的核心装备。

GBAS通过向覆盖区域内的机载用户广播GNSS差分修正信息实现精确定位和进近引导,可与RNAV/RNP等PBN程序协同实现多种进近,与现有仪表着陆系统(ILS)相比,能够极大提高飞行安全、有效减少飞机等待、优化空中航线、增强机场吞吐能力、提高航班准点率、提升旅客舒适度,并且支持一套地面设备服务多条跑道,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天气对飞行的限制,极大提高机场的可用性。

西北子集团作为国内专业的导航技术研究单位,从2006年开始攻关GBAS技术,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多项重点课题,在林芝机场建立了试验床,并在南充、绵阳等7个机场进行了超过80次飞行试验;2015年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进行了示范验证;2016年完成了设备的工程化和产品定型,启动了中国民航使用许可合格审定工作。

合格审定与飞行验证工作历时3年半,先后完成了工厂技术审核、工厂型号测试、为期八个月的天津机场现场环境测试、专项技术审查、飞行验证。2019年12月17日,空管办组织召开了GBAS使用许可合格审定与运行验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一致认可西北子集团GBAS设备合格审定与飞行验证结论,具备颁发临时使用许可证条件。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电科已取得民航各类装备正式许可证14张、临时许可证7张,占同类产品总取证数的24%。GBAS设备获证是中国电科航空运输产业布局的新突破,是落实空管导航破冰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后续,中国电科将会在民航局、民航局空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加速GBAS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广,开展在大型繁忙机场和复杂地形中小机场的示范应用,争取GBAS早日投入商业航班运行,发挥其优势,在提升航班高效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电科还将继续完善空管导航产品谱系,加速传统导航设备的国产化,积极开展北斗卫星导航新技术、新装备、新系统在空管、航空器运行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建立以北斗为基础、面向基于性能导航的空天地一体化卫星导航增强体系,支撑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