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长治市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明显

   2009-10-13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49
核心提示:长治市的科技特派员工作于2006年率先在潞城市试点探索,2008年起正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该项工作开展以

长治市的科技特派员工作于2006年率先在潞城市试点探索,2008年起正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广大科技特派员扎根农村、深入基层,不断优化科技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多种科技服务,使一大批农民受到了科技的实惠,走上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新路子,有效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一是构建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长效机制。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扎根基层,采取技术培训、现场示范、承包入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组建利益共同体,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实现了科技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机地结合,初步构建起新型的社会化、市场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长治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中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全市321名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统计,一年来,全市科技特派员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0余期,发放各种培训宣传资料60万份,培训农民达26万人次,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和农业技术实用人才,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素养。

二是推进了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点的建设。进驻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点的科技特派员们,带去了项目、带去了技术、带去了信息,积极在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点内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效推动了示范区、示范点的农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目前,全市共建立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9个;各县市区建立的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共86个,工作站165个。这些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点、工作站的建设,成为科技引导现代农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三是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让科技人员施展真本领,奔向主战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使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中唱主角、演大戏,推动了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特别是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一大批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一年来,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帮助农民引进新品种78个,推广新技术65项,示范面积达到18万亩。

四是启动了一大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我们采取政策倾斜、优先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科技特派员主持或参与科技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带动农村支柱产业的发展。沁源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共投入科技特派员创业资金310万元,通过项目带动,资金引领,积极培育龙头企业2个,建立肉牛育肥、小杂粮种植、特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基地10个,实现产值1000万元。通过启动实施一大批项目,有效整合了科技资源,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据统计, 2008年至今,全市各级支持的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达178个,科技经费投入达1363多万元,为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探索出科技服务的多种新模式,建立起了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力军。科技特派员在进村入户服务中,突破单纯的技术服务模式,创建了以“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户”、“科技特派员+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大户”、“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等各具特色的科技服务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组建、参与、协调、指导和发展产业协会,组成了科技特派员联系涉农类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等的各类利益共同体。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快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年多来,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建立“花椒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利益共同体26家,组织成立各类专业协会360多家,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