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身价不菲的 “煤老板”。卖掉煤矿后,他没有炒房炒股,或满世界旅游,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他喜欢的无公害循环农业。
为了考察农业商机,他参加过12次农博会,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养猪场,为了开办自己的养猪场,他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开过5次论证会……灵石县一个农场主,将全部资金投入了命运未卜的养猪业。他要用自己打造出来的绿色环保产品,他的种猪,他的蔬菜,换取一个世界的信任。华丽转身后,他成为山西“煤老板”中一个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典型。微生态种猪场:“席梦思”上好养猪
几十栋南北朝向的猪舍里,不锈钢进食槽口光亮整洁,或白或黑的猪正在自动操控饮水机前饮水……一幅现代化养猪图呈现在记者面前。更让人惊讶的是,猪舍里没有一点尘土,猪圈里全是锯末和玉米秸秆,这些幸福的猪正躺在“席梦思”上哼哼呢!
懂农业的人都知道,养猪是个慢活、忙活、累活,风险大,利润不高。但刘光平为什么要选这个“没什么油水”的项目大做文章呢?他有什么制胜法宝?
原来,他在尝试用循环模式建微生态种猪场,向规模养猪、科学养猪、循环经济要效益。
17岁那年,刘光平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在汾西矿务局下属的灵石县富家滩煤矿下井采煤。改革开放之后,他初露锋芒,在汾西矿务局历任组长、班长、队长、房产科长职务。出于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喜爱,1998年,已经41岁的刘光平进入山西农业大学进修,苦学4年,他拿到大专文凭。之后,他“下海”经商,在灵石县承包煤矿,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了资本,刘光平决定转型。他将全部身家投进了养猪场。
2007年10月,刘光平和灵石县静升镇柳树原村签订协议,承包荒山荒沟800亩,期限50年,并在晋中市立项,建设项目为“三万头微生态种猪场”。到2010年11月,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微生态发酵床猪舍36栋,职工宿舍、办公用房、饲料加工车间、仓库、消毒室、化验室等厂房3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000万元。
总结几年考察市场的结果,他选择了种猪养殖。所不同的是,他采用了一种 “猪——— 有机肥料——— 无土栽培”的循环模式。
刘光平2006年开始试验并使用“微生态发酵床技术”,这种发酵床将粪便消化分解,转化成微生物菌体蛋白,同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饲料达到完熟程度,也使得粪便达到零排放,节约了粪便清洗的时间。在发酵床内,由于各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产生的热量,使床内温度达到40℃至50℃,圈内温度也能达到18℃至20℃。他们在发酵床内放入锯末和秸秆,经过两年发酵,会形成有机肥料,应用于无土栽培蔬菜和林业发展。
提起养猪,人们总会想起脏兮兮的猪圈和臭味难闻、到处乱堆的猪粪。但在佑农公司,记者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整洁的猪舍,没有一条排污沟,猪舍里外没有污水,闻不出臭味,猪仔、成年猪整洁干净,它们或躺在软绵绵的“席梦思”上闭目酣睡,或追逐打闹。一名猪场管理员告诉记者:“猪聪明着呢。其实猪和人一样,心情好、吃得好、住得好、环境好,才能不生病、长得快。所谓心宽体胖,同样适用于猪。”把“菜篮子”搬到市民阳台上
作为循环模式的一个关键点,今年11月,他建起一座自动化的塑料大棚,进行有机无土栽培示范,开始了他的“菜篮子进阳台”工程。
刘光平说,不懂得可持续绿色环保发展的老板不是好老板。因而,他的眼光并没有停留在养殖上。“阳台工程”是他的一个更大的目标。
所谓“阳台工程”,就是利用无土栽培,将蔬菜搬到自己家的阳台上养,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摘,装饰了自家阳台,还改善了家里的空气。
自2010年11月起,佑农公司开始实施电动覆盖塑料大棚无土栽培种植项目。他们采用有机天然材料包括炉渣、河沙、石子、锯末等经过消毒处理作为基质,肥料选用猪粪、鸡粪、豆粕、芝麻渣等天然材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取用渗出液浓缩,按照植物不同生长期对各种元素的不同需要量配制后滴灌。为了确保绿色,他们杜绝使用化学农药,采用生物措施和中药方法控制病虫害,同时棚内采用立体栽培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空中架设管道,种植叶菜,提高产量和效益。
如今,他的“阳台工程”初具规模。他说:“下一步就是吸引资金,在全国推广这个利国利民的项目。我希望继续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什么选择养猪、种菜、植树,并且固执地认为这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便捷之路?他认为:“山西多丘陵,气候适宜,适合规模化养殖、种植,这就是我们的省情。”
刘光平的公司不仅实现了“猪——— 有机肥料——— 无土栽培”绿色生态循环,同时还为社会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公司微生态种猪场采用和推广的发酵床饲养技术,需要大量秸秆和青草,为当地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公司的收购价是秸秆200元/吨,青草400元/吨,当地农民卖秸秆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卖玉米的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以特色养殖为依托,让无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公司已在全省30多个县推广发展了148户使用发酵床饲养技术的微生态猪场,运营情况良好。
得知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刘光平很高兴。他说,他的第一桶金来自社会,如今他要回报社会。转型发展,既是未来走向,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他说,能够借助“能源转型特区”的力量,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把自己的“菜篮子”放到千家万户的阳台上,让农民致富,让城里人吃上干净、便宜、安全的猪肉、蔬菜,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