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技帮扶 大山里结出“致富果”

   2020-09-28 商洛市科技局
40
核心提示:同样的板栗品种,同样的山地种植,因为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而大不一样。在“中国板栗之乡”商洛市镇安县,随

同样的板栗品种,同样的山地种植,因为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而大不一样。

在“中国板栗之乡”商洛市镇安县,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安全追溯平台的建设,过去指甲盖大小的板栗,如今个头有半个拳头大,每斤售价至少翻番,带动了数百贫困户脱贫。

近年来,南京市充分调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助力商洛精准脱贫, 科技帮扶在秦岭的大山里结出了“致富果”,科技的“种子”正在镇安生根发芽。

物联网监控、精准滴灌,要让镇安板栗恢复“贡栗”地位

商洛市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地多、田地少。宁商扶贫协作中,南京浦口区对口帮扶商洛镇安县,在镇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浦口区派驻镇安县挂职干部刘玉冬看来,镇安全县的板栗种植面积约60万亩,是当地农业第一大产业,但大部分板栗都长在山上,种植方式粗放,板栗个头小、产量低,经济效益有限。

“镇安板栗过去被称作‘贡栗’。”刘玉冬说,为了恢复“贡栗”的地位,提升竞争力,苏陕扶贫协作资金投入200万元,会同县政府项目资金,引入无锡卓感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建成了600亩板栗标准化示范基地,并开发了智慧农业板栗溯源体系软件系统。

8月12日下午,来到云盖寺镇金钟村板栗标准化示范基地。该基地依山而建,沿途除了漫山遍野的紫薇花外,就是一个个半圆的石坎台田,种着一棵棵板栗树。“石坎台田可以保墒、保肥,还便于人工作业。”镇安县林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祥坤介绍,整个示范园种植面积300亩,有10个摄像头和120台喷淋设备。

正值夏日,板栗树已经结果。王祥坤指着一处板栗树的果实说,通过智慧农业的物联网监控、精准滴灌等手段,板栗的产量由过去的亩产50斤提高到100斤,同时板栗的个头大、色泽好,每斤可以卖到8—10元,售价是过去的两倍。

今年,浦口区对口帮扶镇安县工作组还策划了“我在秦岭有棵树”认购活动,在金钟村板栗基地挑选了1000棵20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行在线认领和可视化销售。认购人在线拍得板栗树一年的认领权,通过手机APP随时监控板栗成长过程,当年保证10斤以上鲜板栗寄给认购人。

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应用,让过去自生自灭的板栗树“脱胎换骨”,结出了“致富果”。刘玉冬说,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一套板栗标准化生产规范,接下来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

植物专家千里驰援,高寒山区长出珍稀中草药

镇安县境内山川众多,孕育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2018年,浦口区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设镇安县珍稀名贵中药材组培育苗中心项目,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

来到位于镇安县郊的陕西瑞琪药业公司,看到2600多平方米的组培育苗车间内,栽培了白芨、黄精、金钗石斛等特色珍稀中药材种苗。公司总经理毛家银介绍,包括这一处的组培育苗车间,还有智能育苗继代培养温室、基地驯化育苗设施大棚等设备,都是由浦口区政府投资建设的,“利用这些设备,我们培育出来的种苗,会提供给周边的农户进行种植,签订种植合同,保底价统一收购。”通过该项目,镇安县已经发展了6700亩的珍稀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全县1061户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231户。

在镇安县的一些高寒山区,虽然山上的贫困户实现了搬迁,但他们的土地还在山上。针对这些贫困户的产业增收,毛家银通过市场调研,提出了种植珍稀中草药小通草的方案。

在此之前,毛家银曾经测试过在高寒山区种植小通草,但种子的出芽率很低,只有千分之二左右。无奈之下,毛家银向浦口区对口帮扶镇安县工作组求助。带着任务,刘玉冬回到南京,积极奔走之下,联系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所的专家去年夏天奔赴千里之外的商洛,进行实地考察,给出了解决方案,后期经过陕西瑞琪药业的测试,出芽率可以达到60%。目前,镇安全县3个镇办8个村600户1830人开始种植小通草,其中带动贫困户136户423人,户均增收6500元。

南大教授六进镇安,建光伏项目惠及全部贫困村

在对口帮扶商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的创新资源,发挥出积极作用,镇安县张凤鸣博士(专家)工作站,便是这样的典范。

2017年4月,浦口区对口帮扶镇安县工作组进驻后,瞄准镇安光伏扶贫产业,积极对接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凤鸣及其团队。张凤鸣团队曾先后6次赶赴镇安,团队成员顶酷暑、冒严寒,跑遍了全县15个镇办200多个山头,为当地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了全面意见。

在张凤鸣博士(专家)工作站内看到,如今镇安光伏扶贫产业项目已经全部建成,通过监控大屏,可以实时监测全县67个贫困村的光伏项目情况。作为张凤鸣博士(专家)工作站的一员,巩伟成长期驻扎在镇安,负责日常运行和维修工作。“张凤鸣教授研发的光伏面板,采用了金属穿孔技术,吸收阳光的效果更好。”巩伟成介绍,镇安光伏扶贫产业项目使用的技术,在业界被称为“领跑者中的领跑者”,因此项目收益更高。

目前,项目一期覆盖67个村,二期覆盖29个村,全县96个贫困村,都因为光伏扶贫产业项目有了收益;当前发电量累计达3290多万度,产生效益2800多万元,平均每个村收益近30万元。

光伏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之一,贫困户亲切地称之为“阳光工程”。镇安县主要领导曾评价,张凤鸣博士工作站的设立,是镇安历史上引进人才的“里程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张凤鸣博士工作站所发挥的科技创新作用,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带去了更加持续、稳定的收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