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GDP破万亿 | 西安市营商办、金融局、商务局、科技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1-01-29 西安市科技局转载
38
核心提示:“十三五”期间西安市经济发展实现了每年“一个千亿”的跨越式增长直至2020年稳稳地站在了GDP破万亿的新赛

“十三五”期间

西安市经济发展实现了

每年“一个千亿”的跨越式增长

直至2020年

稳稳地站在了GDP破万亿的新赛道

开启了2021年的新征程

“十四五”开局之年

面对新赛道、新台阶

西安将有哪些动作

往下看!

↓↓↓

聚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为全市经济发展

迈上新台阶厚植沃土

——

访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市营商办主任

王建东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经济‘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去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十项重点工作安排部署,聚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的营商环境品牌,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厚植了沃土。”1月25日,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市营商办主任王建东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王建东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我市政务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累计压减办事材料3358项,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取消、下放行政事权114项,建成“15分钟政务服务圈”示范点154个,70%公民个人事项可实现“就近可办、多点可办”;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去年1-11月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53.0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4%;探索开展了“一件事一次办”“告知承诺制”“跨区联办”“企业开办标准化”“交房即交证”等一系列改革试点,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利。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去年我市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蝉联“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称号,获评“2020年度营商环境创新创优标杆城市”,为全市生产总值“破万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我们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四最’营商环境改革成果,以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持续发力。”王建东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一件事一次办”等6项重点改革,开展政策落地落实、规范涉企收费等三大专项行动,提升企业开办、水电气报装等10个领域的办事效率,狠抓优化涉企服务、提升城市品质等5项重点任务,强化法治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等六方面支撑,全力推动西安营商环境美誉度和企业群众满意度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为西安高质量发展

提供强劲金融动能

——

访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

王丽

“2020年西安成为西北首个GDP破万亿元城市,这一成绩令人备感鼓舞和振奋。‘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强,金融强’,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为西安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金融动能。”立足2020年佳绩、展望2021年发展,西安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王丽信心十足。

2020年,面对疫情等不利因素挑战,市金融工作局积极履行职能、主动作为,服务全市实体经济发展和“十项重点工作”,全市金融业逆势高速增长:2020年西安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1069.98亿元,占GDP比重近11%;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2.5万亿元;企业上市取得历史性突破,在“龙门行动”计划推动下,2020年我市新增境内上市或过会企业10家,全市上市公司市值突破万亿元;连续举办三届“全球创投峰会”,累计新增各类风投、创投等机构203家,可披露的落地股权投资超过172亿元;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出台《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金融机构壮大行动等15项重大行动共57项推进措施,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达192家,西安首次成功跻身全球金融中心行列;金融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此外,市金融工作局积极搭建“惠尔通”等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目前已导入企业1.4万余家;扎实推进农村金融工作,全市5个涉农区县扶贫小额贷款“获贷率”均超过30%。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金融工作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市委全会既定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服务保障全市重点工作。全年力争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150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10家,新增私募股权投资60亿元。”王丽表示,在具体实施中,市金融工作局将通过以下重点工作持续发力:明确未来五年工作目标,加强规划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实施“龙门行动”计划2.0,持续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提升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围绕“六稳六保”工作要求,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营商环境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全面服务全市重点工作;承接国家创新试点,积极开展系列创新试点的申报、落地工作;积极扩大金融开放,积极导入丝路金融资源,全面融入全球金融网络;完善监管手段、做好宣教工作,守住风险底线。

社会消费加快恢复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

我市商务经济呈现加速向好态势

——

访市商务局局长

张选民

GDP破万亿元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起点。202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商务系统扎实做好抗疫情、稳增长、抓改革、惠民生等工作,商务经济呈现加快恢复、加速向好的态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89.33亿元,同比下降2.9%,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复苏情况好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消费加快恢复,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我市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市商务局局长张选民告诉记者,“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我们陆续出台了《商贸企业疫情防控行为导则》《应对疫情影响促进商贸业健康发展38条措施》《应对新冠疫情影响促进市场消费若干措施》,策划系列大型促销活动,全力促进商贸行业市场复苏,我市成为2020年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

同时,对外贸易的逆势增长,体现了我市开放型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张选民表示:“我们采取帮助企业开展贸易救济、稳定外贸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支持企业通过互联网等新形式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外贸重点项目建设等措施,外贸成绩好于预期。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473.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另外,市商务局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引领我市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释放了发展红利,增强了发展动力;出台了《关于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助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意见》,全年培育创新案例80项,其中国家级创新成果6项,省级“最佳实践案例”4项。

展望2021年商务工作,张选民指出,市商务局要抢抓十四运召开机遇,围绕十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全面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以推动全市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喜迎建党100周年;要加快提升商贸行业服务品质,营造诚信友好消费环境,推动传统商业数字化转型,擦亮“国际美食之都”金字招牌,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围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引领作用,推动综合保税区协调发展,推动服务贸易、进口贸易、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会展名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

访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李志军

“2020年西安GDP过万亿元,标志着西安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动力。”昨日,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志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0年,西安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支持科技研发—畅通科技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做强科技产业”为主线,加快打造丝路科创中心,着力强化西安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西安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荣誉,有力推动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可以用‘1123’概括。”李志军说,1个试验区,即西安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1个示范区,即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2个载体,即高新区、经开区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3个基地,即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交大、西安高新区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李志军介绍,去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设,打造智慧谷、交大创新港、“碑林环大”等“城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平台,推进303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以培育鲲鹏创新生态,支持汽车、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发展为突破,强化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规上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17%,居副省级城市第一。20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3.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3%;新增10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或过会,创历史新高;西安在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上升至副省级城市第六。全市拥有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6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余家……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市科学技术局将按照全市‘十项重点工作’要求,聚焦强化‘城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科技策源能力、助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通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城市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李志军表示,2021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达到7000家以上,实现两年总数基本翻倍。




(来源:“西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