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研究院作为全国唯一专门从事矿山水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服务的专业机构,主持完成全国95%以上的煤矿重大淹井灾害的应急救援和治理,堵水率达100%,在应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事故分析鉴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体系。2020年,西安研究院共开展6次抢险救援工作,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重特大水害隐患排除和水灾应急治理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公益类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
姑山铁矿堵水抢险
2019年12月22日13点44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马钢集团姑山矿业公司姑山铁矿露转井负300米水平距充填井中心点273.5米处巷道发生突水,瞬间涌水量6340立方米/小时,超过矿井最大排水能力,井下巷道及设备被淹,这是马钢集团历史上罕有的突水淹井事故。西安研究院接到马钢集团寻求技术支援的请求后,高度重视,快速响应。面对铁矿石矿脉硬度大、围岩破碎塌孔、地磁干扰严重、地层漏失严重等困难,西安研究院技术团队积极制定方案,通过调整施工工艺、堵漏结合顶漏钻进、双无磁随钻测量、优化钻具组合、地面干扰试验等方式,配合地面集中注浆站进行动水骨料灌注截流,实现了井巷排水和准确透巷探治,排水成功。姑山铁矿注浆堵水工程是西安研究院水害治理技术由煤炭行业向非煤领域拓展应用的一个里程碑。
鑫峪沟煤矿抢险救援
2020年4月28日12时40分,山西介休鑫峪沟煤业503采区三联巷综掘工作面迎头发生老空区透水,造成3名矿工被困。事发后,西安研究院接到山西省应急管理厅的抢险任务,西安研究院防治水专家团队连夜赶赴现场,经过现场调研分析,认为在掘进工作面一端形成了空气柱,兼之压风管路供给风压,可以给被困人员提供较好的生存空间,紧急制定了“保持压风,加强排水”的救援方案。历经22小时抢险救援,2020年4月29日上午9时33分成功解救出3名被困人员,并于10时30分全部安全升井。
古城煤矿堵水抢险
2020年7月12日,山东东山古城煤矿有限公司3315采煤工作面发生突水,最大突水水量超过1200立方米/小时,部分采区被淹。西安研究院接到堵水抢险任务后,迅速响应,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和设备展开抢险救援工作。自7月16日堵水工程开工至9月12日,历时58天,井下停止排水,水位标高维持在负850米水平,奥灰水位迅速恢复,取得了堵水阶段性的胜利。此次古城煤矿截流堵水成功,是在国内最高水压(8.5兆帕)的动水和国内最大埋深(1100米)双重严峻条件下,利用水平分支孔快速封堵了导水通道,标志着中国煤科矿井防治水技术水平达到了新高度。
麻家梁煤矿堵水抢险
2020年9月19日13时40分,晋能控股集团麻家梁煤矿14104-1工作面回采至730米时采空区涌水异常增大,积水深度最深1.5米,最大涌水量达到480立方米/小时。西安研究院接到麻家梁煤矿技术救援请求,承担14104-1工作面水害探查及注浆治理工程。经探查,确定本次涌水水源为底板奥灰水,涌水通道为断层裂隙,10月19日设备进场开始钻探施工,井下工作面涌水量明显逐步减小,12月25日已恢复至异常涌水前工作面涌水量,治理成果明显,保障了麻家梁煤矿的安全生产。
万通源煤矿抢险救援
2020年11月11日2时50分,中国华电集团山西朔州平鲁区茂华万通源煤业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发生后,西安研究院接到国家煤矿安监局的紧急抢险救援通知,立即安排防治水专家赶赴抢险现场,分析突水原因、研究突水过程、预测灾情演化过程,协助指挥部制定了“4+1”平行作业救援方案,“4”是通过排水机器人、大流量排水泵、敷设2趟排水管路,提高中央水仓和采区水仓的排水能力;“1”是在地面施工抢险救援钻孔,实现生命探测和救援的目的。救援方案受到了指挥部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
源江山煤矿抢险救援
2020年11月29日11时30分,湖南省耒阳市源江山煤矿井下负500米水平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发生后,西安研究院按照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的要求,第一时间安排技术精湛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在救援方案制定、地面救援钻机钻进、采空区探测等方面为抢险救援工作提供全立体技术、设备保障。源江山煤矿规模小,井下采掘情况复杂,基础设施及技术力量薄弱,是救援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事故发生当天,西安研究院专家团队连夜梳理事故区域采空区及巷道系统分布情况并绘制完整图件,为救援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提出了“一矿突水,四矿排水”的救援方案;在后续救援中,分析了透水事故原因及人员可能被困位置,为生命信息探查救援孔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并根据实时情况研判调整救援方案,为现场救援指挥提供决策依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耒阳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对西安研究院为抢险救援工作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感谢。
西安研究院始终秉承“引领地质保障技术进步,支撑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的企业使命,讲政治、勇担当,深耕矿井防治水的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矿山安全生产领域应急救援,主动肩负起中央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