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遇见魅力西安 | 《科技日报》桂楷东:接过科技创新观察这根“接力棒”

   2021-04-12 西安市科技局转载
39
核心提示:不知道从何时起互联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看十年的中国在深圳,看百年的中国在上海,看千年的中国在北京,

不知道从何时起互联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看十年的中国在深圳,看百年的中国在上海,看千年的中国在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在西安。”

此刻,我们正坐在开往西安的G571次列车上,参加由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组织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采访活动,我们将通过科技创新观察的视角,去报道外籍人才眼中的“魅力西安”故事。

说来话巧,听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李艺雯介绍,去年的魅力中国行,我们报社的一位原同事李钊老师全程参与,而他在采访团中角色可以用“团长助理”一词来形容。因此,当接过他的这根科技创新观察“接力棒”,我的肩上自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重任。

八百里秦川的致富梦

从首都北京到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这一条线对我而言其实并不陌生。

两年前,我记得单位曾组织到陕西渭南、柞水一带调研过扶贫攻坚工作,当时有一件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位于秦岭深处的柞水县有一个村的老百姓通过创新木耳种植技术实现脱贫致富,他们种植的木耳不仅远近闻名,而且柞水黑木耳更是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这背后就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努力,科技部作为定点帮扶单位专门成立了科技扶贫团柞水执行团,不仅直接从部机关派出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而且还帮助地方将院士工作站直接搬到了秦岭深处,紧紧围绕巩固柞水县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目标,积极争取各类资源向柞水汇聚,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其实,我对于西安的熟悉还有八百里秦川路,作为地道的成都人,疫情前几乎每年都会乘坐高铁或者自驾往返成都和北京之间,而每次往返西安都是必经的停留之地。

探寻硬科技之都的密码

八百里秦川,十三朝古都,西安自古繁华。谈及历史,不用多言西安的光芒四射就像大唐不夜城般无与争锋。

勤劳朴实的西安人民也不甘于平庸,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更大的发展。这几年一提到西安,人们除了会想到兵马俑、大雁塔,还会想到一个美好未来憧憬的词——硬科技之都。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依托,尤其是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的确,西安这几年在大力发展硬科技方面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硬科技已经成为代表西安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新名片。

这次行程安排中既有高端装备生产基地,也有高端存储和未来物联网应用的研发企业还有高校外籍专家和教师。我们想肯定能从多个视角去寻找西安硬科技之都的成功密码。

因此,这次走进“魅力城市西安”,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走进这座千年文化名城,与诸多行业领域的外籍人才对话,通过这些外籍人才的视野去观察西安这座美丽城市的创新答案。

就在刚刚我的手机上收到这样一条这样新闻,“西安高新区发布了支持硬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其中有一个数字特别吸引眼球,专门设立9亿元专项资金,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开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相信这只是西安大力发展硬科技产业的一个缩影。

(转发自:"创新西安"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