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赋能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8-02 苏州工业园区
40
核心提示:早上八点半,新国大苏研院大健康生物与食品工程卓越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敬霖志准时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

早上八点半,新国大苏研院大健康生物与食品工程卓越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敬霖志准时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实验室。在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后,他迅速投入忙碌的科研工作中。在这里,敬霖志的科研方向主要是通过3D打印技术开发生物支架,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

作为该研究院“工业联合培养博士计划”首批学员之一,他也是该项目培养的人才中反哺当地的第一人。“苏州工业园区对我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有着丰沃的科研土壤和创新生态。在这里,我可以基于之前的研发继续开展3D打印方面的研发工作。现在,我们的团队已与多家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科研和产业化工作。”

2016年,新国大苏研院在国内率先尝试开展“工业联合培养博士计划”(即“1+2+1”博士生培养计划),将国际一流大学的博士培养计划与中国工业界的人才需求结合,为地方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目前,该研究院已招收博士生60余名,分别在环境与能源纳米科技、大健康生物与食品工程、智慧医疗技术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共发表SCI期刊论文近60篇。

产业导向推动精准人才培养

读博期间,敬霖志与导师团队共同研发了世界首款植物蛋白支架,此项技术制备的植物蛋白/聚己内酯复合材料支架在三维细胞培养、三维药物筛选、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后期通常会涉及药物筛选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企业通过二维细胞模型进行筛选,但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筛选存在较大误差;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我们构建了三维细胞模型,其结构更加复杂,与人体细胞更为接近,可以很好地提高药物筛选的有效性。”敬霖志介绍。

在新国大苏研院副院长谢贤宁博士看来,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以及产业化可行性要与当地的产业方向紧密结合。而此项研究的推进,恰与园区生物医药“一号产业”相呼应。“新国大苏研院开设‘工业联合培养博士计划’的初衷,就是为地方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更好地赋能当地科研能力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才助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据谢贤宁介绍,新国大苏研院“工业联合培养博士计划”依托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源,以全额奖学金的方式招揽人才。在四年读博期间,学生在学费和生活津贴上获得相当可观的资助,入选者在就读期间能够心无旁骛,全心全力投入科研,做出优质的创新成果。

敬霖志回忆,在申请过程中,学生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和英语能力都是硬指标。当时,他已经读完了新国大的硕士,在新国大苏研院的孵化企业工作。研究院的博士项目一推出,就引起了他的关注。“有别于其他的博士项目,新国大苏研院的博士计划除了关注学术,其中有两年可以在苏州实地参与研发项目,而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成果落地并产业化。在苏州的两年期间,我参与了当地的企业项目,同时各学科的融合式研究也对我的研发课题有所裨益。”

目前,敬霖志的大部分精力还专注于植物蛋白3D打印——细胞培养肉研究方向。“在这一领域,我们同样利用了3D打印技术。通过打印出微米级纤维仿生支架,从而利用猪的干细胞在实验室‘养’出一块肉。”敬霖志表示,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和科研机构采用此类支架进行相关产品开发,该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大规模放牧带来的环境影响。

“新国大苏研院‘1+2+1’博士生培养计划的推出,既为人才提供了科研成长的平台,也为当地科研生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谢贤宁表示,在完成博士学业后,该项目的毕业生或继续博士后深造,或选择回国创业、就业,在不同的方向领域持续深耕。“对我们而言,项目的开展实现了双赢。通过项目的推进,我们不断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到新国大深造,推动了母校软实力的提升;同时,通过培养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也对当地的人才生态、产业生态带来持续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