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京津冀蓝皮书发布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2021-07-13 光明网
42
核心提示:  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以下

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

京津冀蓝皮书发布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当前破解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落地难、区域产业协同难的关键所在,也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推动京津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

本年度报告紧扣“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这一主题,构建了基于比较优势和关联基础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分析模型,从区位关联、政策关联、产品关联和技术关联四个方面对融合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还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识别,对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的融合成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创新扩散效应、创新扩散路径和创新中介发育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政策工具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体制机制创新、关键环节再造、重点领域发力、空间节点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与关键举措。

报告对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与其他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在产业部门和创新部门复杂网络中与其他城市的关联程度较低,城市间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的节点度值差距较大;从“核心-节点-边缘”的空间结构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为节点的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数量在城市群中的占比偏低,整体结构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报告在对京津冀城市群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进行研究中分析指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环境进一步改善,三地“产才融合”发展扬帆起航,但也存在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流失问题亟待解决、产业梯度差异明显、协同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存在等制约京津冀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的现实问题。

报告在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政策工具使用特点的分析中指出,在关于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激励参与、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和信息支撑等子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较高。同时,相关子政策工具文件的表述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在三大政策工具中,供给型政策工具较为充足,需求型政策工具数量适中,环境型政策工具略有欠缺。

最后,报告对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成效进行测度,围绕产业规模、结构、增速、动力等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新增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增企业数量及速度远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动力充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相比,其制造业需进一步提升创新动力;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度整体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但总体向着更为协调、有序的方向逐渐发展。

“京津冀蓝皮书”是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据悉,作者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天津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本报告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研究”(20JCB08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区域治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17ZDA059)的阶段性成果。(高小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