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区农业产业化推进会在毕节地区农科所大会议室召开。会上行署副专员邓志喜为“毕节地区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授牌,地区农科所所长付业春接牌,行署副秘书长何旭、陈章全、地区农科所党委书记龙国、副所长阮培军、张时龙、刘朝峰、纪委书记李雪松参加了授牌仪式。
毕节地区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的的前身为毕节地区农科所马铃薯研究室(马铃薯育种脱毒开发中心)。农科所自1956年建所,就开始马铃薯研究,70年代末在省内率先引进马铃薯脱毒技术,先后经历了品种收藏、引进鉴定应用、防退保种、耕作研究、新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扩繁应用并重等发展时期。多年来坚持以“立足本区、面向全省、联系全国、服务三农”为己任,完成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部)、地级科研项目多项,鉴选出20余个品种在全区马铃薯生产上应用,先后出版专著三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十五”后期,在地委、行署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持实施完成了国际间科技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地区级项目10多项,育成了毕引1号、毕引2号、毕薯2号三个马铃薯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保存各类马铃薯脱毒品种40余个,研究提出了多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于区内外的农业生产,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为了加速全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地委、行署决定在原毕节地区农科所马铃薯研究室的基础上筹建毕节地区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并从2007年下半年下拨专款对原来的脱毒培养室,防虫网室等脱毒种苗、种薯生产设施进行改扩建,我所调整专门从事马铃薯研究的高级科技人员8人,初、中级科技人员20余人参与中心筹建工作,中心筹建至今,建成组织培养室800?、隔离网室12000?、种薯贮藏室600?(其中200?冷库在建中),并在边筹建的同时,安排了种薯扩繁工作,2008年已扩繁脱毒原种累计330多万粒,预计从2009年开始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粒以上。
自2008年9月10日行署授牌开始,毕节地区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正式挂牌办公,今后中心将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配套生产技术研究、脱毒种薯扩繁应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开发能力,为毕节试验区乃至整个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节地区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的的前身为毕节地区农科所马铃薯研究室(马铃薯育种脱毒开发中心)。农科所自1956年建所,就开始马铃薯研究,70年代末在省内率先引进马铃薯脱毒技术,先后经历了品种收藏、引进鉴定应用、防退保种、耕作研究、新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扩繁应用并重等发展时期。多年来坚持以“立足本区、面向全省、联系全国、服务三农”为己任,完成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部)、地级科研项目多项,鉴选出20余个品种在全区马铃薯生产上应用,先后出版专著三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十五”后期,在地委、行署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持实施完成了国际间科技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地区级项目10多项,育成了毕引1号、毕引2号、毕薯2号三个马铃薯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保存各类马铃薯脱毒品种40余个,研究提出了多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于区内外的农业生产,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为了加速全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地委、行署决定在原毕节地区农科所马铃薯研究室的基础上筹建毕节地区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并从2007年下半年下拨专款对原来的脱毒培养室,防虫网室等脱毒种苗、种薯生产设施进行改扩建,我所调整专门从事马铃薯研究的高级科技人员8人,初、中级科技人员20余人参与中心筹建工作,中心筹建至今,建成组织培养室800?、隔离网室12000?、种薯贮藏室600?(其中200?冷库在建中),并在边筹建的同时,安排了种薯扩繁工作,2008年已扩繁脱毒原种累计330多万粒,预计从2009年开始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粒以上。
自2008年9月10日行署授牌开始,毕节地区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正式挂牌办公,今后中心将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配套生产技术研究、脱毒种薯扩繁应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开发能力,为毕节试验区乃至整个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节地区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