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继往开来 支撑贵州现代林业建设——记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

   2009-11-02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91
核心提示:一、五十年风雨历程,五十年创新发展(一)1959年至1965年1959年1月5日,中共贵州省委(59)1号文正式批准

一、五十年风雨历程,五十年创新发展
(一)1959年至1965年
1959年1月5日,中共贵州省委(59)1号文正式批准建立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时有职工14人,设立临时性二级机构秘书组、营林组和计财组。同年6月,省林业厅将图云关林场划归本所作为试验林场(时有面积31000多亩),增设了办公室、情报室两个二级机构,9月成立中共贵州省林科所支部委员会,年末已有职工126人。
1960年3月,二级机构扩编为办公室、技术情报室、人保股、计财股、总务股和林木速生丰产、森林保护、林业机械、林产化学4个业务室。1962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简大批职工支援基层林业单位和农业生产第一线,职工减少至73人,二级机构也有所调整。
1965年4月,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了黔东南(锦屏)杉木研究站、铜仁油桐油茶站、赤水楠竹站、毕节生漆核桃研究站,年末职工人数增至205人。
1966年初,根据省林业厅指示,抽调5名干部、41名工人支援普晴林场建设。期间,科研工作主要是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总结林业生产先进经验,代行全省林业科研协调工作,编制了“贵州省1963—1972年林业科研事业发展规划”。三年困难时期,贵州省委发出“抗灾、备荒、生产自救”指示,全所领导及职工形成了参加体力劳动的好作风,开展林粮林菜间作,共渡难关。
(二)1966年至1977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无政府主义泛滥,部分老干部、职工遭到批斗(当时仍有部分职工坚持工作),特别是1968年“联委会”夺权以后,原有股室机构被撤销,林科所面临被撤销境地。1969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解决贵州当前若干问题的决定》[(69)71号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在部队帮助下实现了革命大联合,老领导重新进入领导班子,正式恢复党团组织机构和正常的生产工作活动。
1973年正式恢复建立革委办公室、政工科、卫生所、情报室和营林、经保、林化及综合利用等4个研究室、图云关试验林场,制定了1973—1980年科技发展规划,并相继主持、筹办、参加了一系列科技协作与学术会议,将本所部分科研内容纳入全国林业科技攻关,科研等各项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开展。
(三)1978年至1991年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研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科研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科技人员很受鼓舞。本所编制了1978——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设想。3月23日中共贵州省委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委员会,成立了首届学术委员会,6月贵州省科学大会召开,本所9项成果获大会表彰,并被评为科研先进单位。
随着各地(州、市)林科所的建立,本所于1978年11月撤销了锦屏杉木、铜仁油桐油茶、毕节核桃生漆、赤水楠竹4个研究站,21名干部、5名工人调回所,同时恢复森工、森保、林化、林机4个研究室,新成立经济林研究室、科教物资站。1979年贵州省经委批准成立“贵州省林业科技情报中心站”。1982年7月省林业厅党组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林科所纪律检查委员会。
1984年,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成立了改革办公室,出台了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完成二级机构调整,增设了科技管理办公室、财务科,新成立树木育种室、中心测试分析室,拟定了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职责,大胆提拔知识分子担任领导,使16个二级机构负责人中知识分子比例占89%,改变了历来业务科室领导都是行政干部的历史状况;年末,本所林业公安派出所成立。
1986年4月,由国家投资建设的营林综合试验楼竣工交付使用,科研和办公条件得到改善。1988年初,经过局部调整,二级机构基本定型,设有科技管理、政工、财务、总务科、卫生所5个行政后勤科室和营林、情报、森保、经济林、树木育种、森工、林化测试7个业务研究室以及试验林场、林业公安派出所。为适应科技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弥补科技力量不足,本所自聘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12人。年末,职工达323人。
1990年后加强了科研管理工作,特别是对承担的国家和省“七五”、“八五”攻关项目的检查督促和结题、成果申报,着力贯彻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在全省20多个县市营建试验林18万多亩,并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这一时期的科研项目获奖率达到70%,成果推广应用率达59%,1991年仅科技服务收入实现38万多元。
(四)1992年以后
1992年,省编委批准本所更名为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定编定员确定为338人,举行了建院(所)33周年和所改院揭牌庆典。1993年调整内部管理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二级机构进行了调整,将营林、育种、经济林室合并为林业科研所,森工、林化室并为林产所,森保室更名为森保所,科管室、情报中心合并为科研计划信息中心,行政办公室、总务科合并为办公室,保留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处,贵州省林业厅批准成立“贵州省云关山省级森林公园”,成立独立法人的“三星林业科技开发公司”,各部门自主权扩大。
1995—1997年期间,推行岗位责任制和量化管理,加快了科技产业发展,成立了草业中心、花木中心等科技经济实体。1998年在全国50多个省级林业科研院所综合评比中,本院列第26位。1999年科研工作重点转向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在33项研究内容中,生态建设课题占16项。鉴于本院良好的科学普及教育工作基础和业绩(1999年出版科普教育丛书6部),中国科协、中宣部、科技部授予本院“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1999年,在全省科研院所评价中,本院排名第二,在大农业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
2000年,本院被确定为非盈利公益型事业科研单位,列为贵州省首批自然类研究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是执行国家“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的一年,科研工作重点转向为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特别针对喀斯特岩溶地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开展研究,科研项目及经费大幅增长,达历史新高。这一年,本院也遭遇了数十年未遇的特大风暴和马尾松毛虫大暴发灾害,林区道路及林分破坏严重,全院职工全面投入防虫、林区恢复建设,使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小程度。
2003年,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拓宽思路,推进科研量化管理,后勤物业管理,林场企业管理,成立林业科技园,完成“良种快速繁育基地”、“种苗基地”、“良种基地”等科技平台建设。2004年确定“科研立院、人才强院、创新兴院、产业富院、管理治院”的理念,8月12日,试验林场与贵阳市森林公园林界协议书签订,多年的林界纠纷基本得以解决。通过加强科技平台建设,良种基地、兰花基地、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相继竣工验收,其中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获得省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
2007年由林业厅组织、本院主持完成了贵州省林业科技“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初,全省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凝冻灾害,全院职工积极应对,在开展灾情调查和自救工作的同时,还深入现场开展咨询,提供灾后恢复重建的技术支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就灾害对科研试验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家、省“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的影响进行了检查评估,全力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之中。
2009年,全院职工振奋精神,奋发图强,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各项工作之中。8月,本院申报的“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的批准,资助资金400万元。2009年9月8日,经考察评估,国家林业局授权本院“国家林业局林产品检测中心(贵阳)”,使本院林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对院实验楼、行政楼进行了装修,完成了办公区主干道 “白改黑”工程,完成了院本部环境综合整治,院容院貌焕然一新。
二、五十年成就辉煌
建所初期,国家及省科技计划任务少,科技人员以调查、总结林业生产经验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林木遗传育种及速生丰产、森林保护和森工林副产品开发利用等多方面研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主持、参加了国家及省的“六五”至“十一五”的科技攻关计划,科研项目近300项,取得科技成果147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及厅级科技成果奖83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出版科技专著20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贵州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用材林良种选育及速生丰产技术
1、杉木
杉木是贵州的主要用材树种,上世纪六十年代科技人员深入杉木主产区,开展杉木不同类型、造林密度、主伐方式与天然更新关系的调查,七十年代至今参与全国杉木良种选育及速生丰产技术攻关,开展地理种源苗期试验(参试种源包括全国及本地共90个)、杉木地理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参试种源含全国及本省81个)以及种子园建立技术攻关等十余项研究,提出了本省与全国杉木种源区划分,选出优树2200株,优良家系520个,母树林300亩,收集全国基因资源2300个,建立优良无性系采穗圃300亩,初级种子园2000亩,1.5代种子园900亩,改良代种子园700亩。选出的良种提高增益20%以上,是世行贷款造林用种。营造丰产林27万亩,杉木良种推广产生经济效益40亿元。
2、松类
以马尾松为主开展研究,同时引进火炬松、湿地松等10余个松树进行试验,历时30余年,先后开展了马尾松选优标准和方法,马尾松地理种源和良种选育以及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参与全国协作攻关。提出了“三株优势木对比法”初选和“胸径K值法”精选的方法选择马尾松优树,选出10个优良种源,提出了我省马尾松种子调拨区划,选出优树454株,收集优树无性系388个,建子代测定林180亩。通过小砧嫩梢髓心形成层对接法嫁接,成活率80%以上,缩短种子园建设周期3—4年,建种子园850亩,其生产的种子纯度达94.6%,通过贵州省林业厅良种审定,良种号为QS2000—PM—OS(02)—02,系世行贷款造林和飞播造林用种。另外,引进湿地松、火炬松等10余个国外松,特别是火炬松、湿地松与我省马尾松进行对比试验证明,该二树种材积增益分别达40%和29%。在林木遗传育种基础性研究方面,进行了马尾松天然群体同功酶遗传变异研究,其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马尾松遗传改良的一项空白,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3、其它用材树种
竹子、泡桐、杨树是我省极为普遍的速生用材树种。六十年代,选出的滇杨作为四旁绿化树种向全省推广;七十年代进行楠竹育苗技术、楠竹林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收集竹类标本200多号,建立了收集保存50多个种的竹种园。通过白花泡桐种源试验、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栽培技术研究,证明白花泡桐是贵州生长最快的泡桐树种;“八五”期间,引进日本柳杉优良无性系50个,通过建种子园和采穗圃,经造林试验,其6年生高、径生长量比柳杉分别增加49—58%和29—36%,丰富了我省高海拔地区造林绿化树种。
(二)经济林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
重点开展了油桐、油茶、核桃、油橄榄、漆树等主要品种的系列配套技术研究。
参加油桐全国协作攻关,提出油桐苗木标准和优树选择标准,在25个参试无性系中选育出了贵桐1、2、3、4号四个高产无性系,其5年生产量达国内最高水平,在省内中心产区推广应用。
开展了油茶品种调查、早花早实品种类型选育、山茶属植物品种资源收集等近十项研究,选出了望谟油茶、白皮中籽、鄂东大红、衡东大桃和软枝油茶等5个优良品种,摸清了贵州山茶属植物野生种及其地理分布,首次发现贵州特产小黄花茶等18个新品种,收集149号基因并建基因库生产穗条提供绿化造林。
核桃研究历时30余年,通过品种调查、优株实生子代遗传性状等多项研究,使核桃开花结果期提前5~7年,选出6个优良农家品种,提出了系列配套技术,列为原林业部“九五”100项推广成果。
油橄榄、漆树等树种的研究已有40多年,六十年代初引种油橄榄,七十年代派员赴意大利考察学习,引种意大利、西班牙等8个地中海沿岸国家的70个品种,结合贵州油橄榄生产实际,提出了一套丰产措施和适生区划,建立了品种园。
(三)森林保护及其资源昆虫利用研究
上世纪60—70年代即开展马尾松、漆树、油桐、油茶等树种的病虫害调查与防治,在国内率先研究松赤枯病和松赤落叶病,首创用杀虫烟雾剂防治大面积松树病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展全省森林病虫害普查及林木昆虫病害资源调查。提高五倍子产量技术研究,角倍蚜种群动态及三要素配置研究,新发现倍蚜虫冬寄主17种;参与“国家五倍子标准”制定。就白蚁、乌桕金带蛾、松毒蛾生活习性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防治技术。发现贵州等翅目新种28种,新发现选育细菌P751和BC752后,继续将其研制成控病、杀虫促生增产的农丰菌,在四川、云南及省内推广应用达520多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1040多万元。
(四)森工、林机及林副产品开发利用研究
在森林工业方面,同时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木材的采伐运输(特别是松木)是贵州山区的难题,六十年代科技人员深入到乌江、都柳江等地区开展松木流送试验,从技术上论证了松木可以水运,其运载量大、成本低。
在林业机具研制方面,建所初期主要是总结群众技术革新的一些林业机具的先进经验,并予以改进(如二齿带刀挖锄、钩釵式四用采种刀、林木切割、移动机具等)。七十年代末期,开展动力转弯索道、移动式喷灌机、苗圃筑床机等研究。
七十年代以来则重点进行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贵州木材初步识别等基础研究和木材改性利用研究,参试树种达170多个,根据试验结果和生产检验,有80个树种编入《贵州省木材检验手册》,30个树种录入《全国主要树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专著。
枫香单板热压干燥新工艺研究使枫香木劣材优用,可以用于制造胶合板,既提高了枫树的利用价值,又解决了胶合板生产原料不足的难题。马尾松木材药物烤板研究,使马尾松材既能做铅笔板材,又能替代杉木做门窗、家具、模型材,并使我省铅笔生产只能依靠进口椴木的情况得以改观。
铅笔杆新材料研究,突破以木材为原料的传统生产工艺,以报纸为原料和胶粘剂卷制而成纸杆铅笔,生产成本较木材铅笔降低20%,达国际领先水平,外国人称其为世界最好的铅笔,也是我省率先进入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专利产品。
在林副产品开发利用方面,开展了橡椀栲胶工艺试验,提高土法栲胶质量和云南松、马尾松松脂采割试验,使松脂产量较一般生产提高4—5倍,举办培训班,培训了大批采脂人员,推动了我省松脂产业的发展。
(五)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研究
在“七五”至“九五”期间,开展了长江上游水源涵林水土保持林综合效益技术研究,乌江中游石灰岩山地低效林改造试验和乌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建立以及株江上游南盘江防护林营建技术等多项研究。“十五”、“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喀斯特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天然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经营技术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困难立地造林示范,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技术与示范,珠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土地退化机制与生态重建途径以及贵州西部严重侵蚀地自动段不同治理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等10余项研究。从“十五”起承担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综合效益监测工作。
2003年以来,为中美合作森林健康经营项目麻江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森林健康经营是以提高林分质量为核心,统筹兼顾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实施6年来,成效显著,项目区森林质量得到提高,社区群众保护森林意识得到增强,通过种植经济林木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六)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本院注重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同国内270多家研究机构和单位建立了长期的资料交换与联系,与20余个科研和教学单位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与新西兰、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国相关机构建立了相互往来关系。
对外科技合作方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选派6人到日本、法国、菲律滨进修学习,在进修期间,进修人员利用国外的先进仪器设备,完成了“马尾松天然群体同功酶遗传变异研究”、“马尾松多球果性状生理发育及遗传特征研究”项目,提高了本院森林经营、生物工程技术、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研究能力与水平。在科技合作方面,参加了“中美合作森林健康经营示范”、“中韩合作贵州省修文县喀斯特石质山地造林示范”等项目。
在技术引进方面,通过“948”项目的实施,开展了“日本柳杉优良无性系引进”、“森林多目标培育技术引进”和“云南木蠹象寄主植物挥发物活性成分的鉴定、合成及应用技术引进”。
(七)科研条件平台建设
50年来,积极推进科研条件和平台建设。在白手起家建起一个现有面积17000余亩(原有面积31000多亩)的试验林场的基础上,从七十年代开始逐步建成了收集保存500余个树种、面积340亩的树木园,收集保存50余种的竹种园。作为贵州省林业科技情报中心,本院科技信息中心拥有馆藏图书30000多册,中外文期刊220多种,编辑出版公开发行刊物《贵州林业科技》。在我省杉木和马尾松主产区黎平、天柱、黄平等地建立了20000亩杉木马尾松种子园及其试验示范林。从八十年代开始先后建成了昆虫、树木、木材标本三个标本室,藏标本达120000多件(套)。“十五”以来,加大了改善科研条件和科技平台建设的力度:建成800平方米的水、电、光、气、智能温室及其350平方米办公试验区的生物技术实验室;以林产所为依托,建成了贵州省森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贵阳);在国家林业局大力支持下,建成中国森林生态监测网络贵州喀斯特定位监测站;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天保工程的实施,建成500亩优良林木种苗基地。这些科研条件设施的建成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为贵州现代林业提供科技支撑
(一)开拓创新,支撑贵州现代林业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作为区域性林业科研机构,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林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切实提升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制约我省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提高林业行业科技进步水平,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林农致富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以解决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关键技术为核心,重点攻克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及经营技术、森林健康经营技术、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林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公益林更新改造技术、公益林地植被恢复技术特别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技术、公益林建设综合效益监测评价等技术难题,为贵州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
◆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从主要针叶林树种、乡土阔叶树种、特色经济林、生物能源树种、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着手,开展林木种质资源选择搜集、遗传育种、森林定向培育、种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标准及规程制定、信息化平台构建等内容的研究,为培育优良的森林资源提供科技支撑。
◆在森林保护与有益生物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从有害生物防控、有益生物利用两个方面,重点开展森林病虫害发生规律、测报及防控技术,害虫天敌及病原微生物利用、病原微生物制剂和昆虫性引诱剂、资源昆虫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贵州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产化工方面,重点加强林产化工、木材加工、森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理化分析测试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森工林化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步伐,为我省林产工业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求真务实,服务贵州现代林业建设
秉承“求真务实,服务社会”的宗旨,投身贵州现代林业建设,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为林业科学研究、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平台。经过五十年的建设,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馆藏标本10多万套、树木园、竹园、种苗基地、良种基地、喀斯特森林生态站等条件平台,是开展科研、科普教育、教学的良好场地,可以为林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林业科学研究提供服务。
◆为林产品提供质量监督检测服务。本院是贵州省技术质量监督局质量认证的“贵州省森工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站”、国家林业局授权的“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贵阳)”,竭诚为社会各界提供林产品质量检测服务,推进贵州省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服务林农,兴林富民。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提出,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服务林农,一要深入了解农民的愿望和需求,针对林改后的新情况,提出科技新需求,及时开展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农民和基层的技术难题;二要完善成果推广和转化机制,大力构建产学研联合机制,辐射到农户,不断推出新成果、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林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同时,还要总结农民自己开发的以及传统的实用技术,加以完善提高和推广普及。
当前,贵州正处于建设现代林业的关键时期,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以特色森林资源开发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林业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林业科技工作大有作为。让我们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人才培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争创我国一流的林业科研院所,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谱写贵州省林科院新的辉煌!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