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借得东风露 绘就满园春

   2013-09-04 毕节市科技局
45
核心提示:if(picResCount>0){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document.write("");} 七星

cript>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cript>                                          ——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理清思路 科学发展
    成片的大棚蔬菜郁郁葱葱,满山的经果林生机盎然,水厂、面条加工厂里一片繁忙,宽敞平坦的通村公路向村寨延伸,洁净的水泥连户路连接着家家户户,别致的黔西北民居绿树掩映……走进七星关区撒拉溪兴隆村,一幅富裕、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便呈现在眼前。

         理清思路 科学发展
         兴隆村位于撒拉溪镇西部,326国道穿村而过,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938户4278人。要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这对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落后的兴隆村而言,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同步建小康,思路是关键。为谋划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村支书刘廷荣与村副主任张永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此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在参观了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后,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同样的天地,华西村能有今天的成就,为何我们还这样贫穷?“总结华西村的成功经验,给我最深的启发是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刘廷荣说。
         刘廷荣认为,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兴隆村来说要同步建成小康,就必须强抓产业富民,只有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其它的问题才易解决。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建适合村内发展的各种现代特色产业,引进一批企业带动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全村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创业或就业,才能切实增加群众收入,从根本上解除贫困。产业不足,劳动力留不住,就不会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同步小康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们要建成的小康不是平均小康,而是群众真正得实惠,户户均衡发展的全面小康。”刘廷荣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兴隆村的发展思路是:“一组一企业 ,一户一大棚,户户奔小康。”即争取在每个组发展一个年产值500万元的企业,每户能保证1人就业;每户发展1个蔬菜大棚,能解决2人就业。另外,还争取每户能喂养1000只蛋鸡,让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创业或就业,最终真正全面建成小康。
         产业发展,科学为先。曾经的兴隆村是七星关区土法炼锌的有名之地,那时部分村民通过土法炼锌富裕起来了,但却付出了环境被污染的沉重代价。由于土法炼锌产生的烟尘粉尘污染严重,周边500米之内的庄稼没有收成,村内水源被污染,吃水要往远处寻,一些村民还因此患上了哮喘病。2004年,随着国家“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开展,兴隆村土法炼锌被取缔。
         村支“两委”认为,要吸引企业入驻,抓好产业发展,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振群众的精气神,内强素质。2011年,兴隆村抓住被省、地、市列为新农村“五园新村”建设点的机会,在政府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的帮助下,带领村民大力实施了房屋立面改造,院坝、连户路硬化,老街路面硬化,改厕改圈等工程,同时还争取到省、市、区相关部门整合资金700余万元,实施了3600亩的水利灌溉工程等。今年随着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该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发展的信心十足。
         身先士卒 示范带动
         全面建小康,关键看支部。兴隆村按照把支部建在合作社的思路,深入开展发展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增强了村党组织发展经济、凝聚群众、造福群众的功能,真正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致富路上敢为先。曾经以土法炼锌发家的张永建,为带动村民发展,2005年他大胆投资近200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3亩的养殖场,喂养了3万只种鸡。由于喂养技术欠缺、市场经验不足等原因,当年亏损了100余万元。亏损并未让张永建失去信心,在市、区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虚心请教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不断提高管理水平。2010年后,养殖场开始盈利,并带动了周边部分村民发展养殖致富。
         同步建小康,村班子就需要像张永建这样能带头致富的人才。2011年,村民选举张永建为该村村委会副主任。进入村班子后,张永建的责任心更强了,为促进村民增收,他在2011年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大蒜种植,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目前大蒜年产值可达到800万元;2012年他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了七星关区茂源家禽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投资已近1310万元,养殖规模达18万羽,年产值2240余万元,解决当地50余人就业,人均月工资1500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2012年5月,刘廷荣和张永建结合村内交通便利等优势,在区政府协调信用社贷款400万元,区委组织部贴息的支持下,投资500余万元,以“公司+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头创办了鑫鸿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组织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实现利润按公司和入股农户四六分成。村民还可承包公司大棚种植,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承包农户负责种植管理,实现利润按公司和承包农户四六分成。目前参加公司发展的党员17人,参与入股农户250余户,已流转土地3500亩,建无公害蔬菜种植大棚330个,主要种植草梅、黄瓜、西红柿、白菜、辣椒、茄子等,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解决了150余人就业,人均月工资1500元左右。下一步,他们计划将大棚发展到1000个。
         在村干部的积极带动下,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在贵阳多年从事水果批发生意的上街组村民刘旭,于2012年12月回乡与部分村民一起创办了七星关区兴盛经果林专业合作社,参与入股农户35户。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投入资金136万元,建起了500亩枇杷基地,种植枇杷、杨梅、无籽刺梨、酥李等。刘旭说,他将充分发挥自己在农校时所学的果树栽培技术专业特长,利用多年在外建起的鲜果销售网络,带领村民发展经果林致富。下一步,合作社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建一个集收购、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水果加工厂。
         产业兴旺 村民增收
         有了茂源家禽养殖有限公司、鑫鸿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目前村内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蓬勃发展。
         村民徐亚林和张兴伟利用村内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优质等优势,合伙创办了占地20亩的碧源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50万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水厂已于2012年8月建成投产,目前水厂每天可生产矿泉水1万桶,日生产销售量5000桶左右,每天可获利1万元,常年解决20余人就业,人均月工资1600元至3000元;投资300余万元、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面条厂,今年5月开始投产,其生产设备先进,为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生产粉面经9次碾压自动烘干包装“出炉”,预计年产值800余万元,已解决30余人就业,人均月工资1500元以上。
         村民徐永齐等投资300余万元在本村开办兴隆打砂厂,年产值300余万元,解决16人就业,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至4000元左右。村内还有木材加工厂、彩瓦厂、建筑工程队等。目前,位于该村岳家海子,投资上千万,占地50亩的“金峰养猪场”正火热建设。建成后养殖规模可达4000头,年出栏1万头,可解决30余人就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该村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利用养殖场产生的粪便,通过科学处理,作为蔬菜的高质量有机肥,将蔬菜基地的杂草作为养牛场和养鸡场的草料,从而实现种养业一体化的科学发展,资源实现循环合理利用,不断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生态环保型方向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规范的种植区、养殖区和加工区。
         产业的兴旺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还是现在好,全村环境优美,在家可以创业,比在外务工强,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日子真的越来越好。”村民张贵兵说。2012年外出打工的他回到家乡,见到村里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当年8月便向公司以六四分成承包了30个蔬菜大棚种植,到目前为止已获利五、六万元,现在他又增加到50个大棚,如果顺利,年底可获利10万元左右。
         和张贵兵一样,不少村民也尝到了在家创业或就业的甜头。村民徐永华在鑫鸿蔬菜种植有限公司搞管理,月工资1800元。2012年10月,他与公司以6:4的分成,承包10个大棚种植,到目前已挣了两三万元。除承包大棚外,他还单独种植了10余亩草莓,一年可赚2万元。现在徐永华一家四口住着一栋2层楼面积200余平方米的黔西北民居及一栋面积100余平方米的老瓦房,家里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样样有。
         以前吃饭都成问题,现在米和肉只怕你吃不下。”火把地组59岁的村民李文才说,他家做农业种出的粮食吃不完,一年还要杀两头四五百斤重的猪,农闲时在村内基地上做工,一天可挣50元,生活无忧。
         借得东风露,绘就满园春。兴隆村在村支“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充分挖掘内在潜力,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迈出了康的新步伐。目前,该村村集体经济投资达2000余万元,已创办了规模较大的鑫鸿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茂源家禽养殖有限公司、碧源食品有限公司、投资上千万的“金峰养殖场”等,年产值上百万的绿色环保企业10余家。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村里富了,村容村貌也随之大变,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满园瓜果飘香。8月11日,市委书记张吉勇到兴隆村调研时指出,兴隆村的发展之路说明,只要充分发挥好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每个村都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