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毕节市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综述

   2013-10-29 毕节市科技局
39
核心提示:源 起 毕节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新中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

    源 起
         毕节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新中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推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先河,开启了黔西北探索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新进程。25年来,毕节人民艰苦奋斗,治穷治愚、治山治水,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试验区创建之初强调的为贫困山区探索出一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新路子的目标。
         为进一步巩固毕节试验区良好的发展态势,毕节主要领导审时度势,在认真分析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决定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与示范,提出了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要求。2009年2月7日,时任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指示,将毕节建设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确定在年内落实。为了贯彻落实相关指示精神,我市高度重视申报工作,专门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对申报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周密部署。
         2009年2月中旬,市科技局着手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并于3月中旬完成《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初稿)编制。2009年3月24日至25日,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带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组成员在省科技厅领导的陪同下,到毕节试验区进行初步考察。2009年6月17日至19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到毕节进行申报工作考察。专家组先后考察了威宁草海湿地、大方羊场桶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综合示范点、大方九龙天麻基地等。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现场问答等方式,专家组认为毕节试验区有较强政治优势,在人口控制、生态建设、开发扶贫三个方面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作了先期探索;毕节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重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毕节申报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009年9月2日至5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席评审会在京召开,会议由国家科技部召集,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人口与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林业局等14个部委参加。科技部介绍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情况,指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注重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联合推动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实验区又好又快发展。会议通过毕节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评审。
         经科技部2009年第24次部务会议审议,2009年10月14日,科技部下文正式批准毕节等16个单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发 展
         作为贵州省唯一被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地区级实验区,毕节得到了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10年9月26日,省科技厅专门召开“支持毕节科技工作专题会议”,会议确定将加大对毕节试验区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围绕毕节试验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中药现代化、草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加强沟通与服务,推进毕节试验区与省内外科技院所的合作,组织凝练一批国家科技计划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申报;同时,以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载体,加强对毕节试验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民生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切实提高毕节试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10月22日至23日,科技部在山东济南举办“第八届国家可持续实验区论坛”,市科技局撰写的“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毕节可持续发展”论文被收录进论坛文集,成为贵州省四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唯一入选论文。2012年11月28日,受科技部委托,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毕节实验区”建设工作开展中期检查和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挥了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把推进可持续发展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入“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旅游兴市、生态立市”四大战略中。“实验区”35项考核指标中,有12项指标提前达到“实验区”规划终期建设目标,其他主要指标达到中期目标,同意“毕节实验区”通过中期评估检查。
         国家科技部批准毕节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求毕节试验区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重要载体和平台,探索并形成毕节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政府主导、社会推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队伍,将毕节建设成为西部喀斯特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区的建设,使毕节试验区经济得到跨越发展,环境变得舒适美好,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在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过程中,我市编制了《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制定了《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行动方案》。并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战略。以建设新型能源、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基地建设为龙头,培育壮大新型能源化工、建材及机械制造、医药及特色食品、特色农业、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支柱产业,为毕节跨越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加快以交通、水利、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毕节跨越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着力实施草海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环境保护等重大工程,为毕节跨越发展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以实施人才资源开发行动、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卫生事业发展行动、科教文体发展行动和民生改善行动为重点,统筹解决人口、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通过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切实推动毕节从资源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变、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从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大区转变、从欠开发地区向全方位开放地区转变。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推动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多党合作的标志性平台,建设成为贵州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口控制与素质提升示范区,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创出一条新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成 就
    
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批准建立以来,我市上下协力配合,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宣传,把推进可持续发展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发展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支撑引领的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08年到2012年,全市科技投入得到大幅度增长,市级应用研究与开发资金4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全社会科技投入增长较快,启动实施了“十大科技工程”,科技为支撑和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到2012年,GDP总量从402.98亿元增长到877.96亿元;财政收入从69.58亿元增长到247.7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094元增长到192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756元增长4926元。另外,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全市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实验区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优势资源开发,推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23:46.24:35.53,全市产业结构从“两烟”一枝独秀发展到煤炭、电力、“两烟”三足鼎立,并逐步呈现为煤炭、电力、“两烟”、装备制造、建材、白酒、化工、食品、冶金和轻纺等产业多元协调发展的态势。
         科技力量的壮大为基础设施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持续发展后劲增强。盘水至沾益铁路复线威宁段建成通车,黔西至织金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遵义至毕节段、机场高速公路、开发大道全线贯通,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除部分线段外基本贯通。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从2008年的1.86万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79万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毕节飞雄机场已经通航。夹岩水利枢纽工程顺利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骨干水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设成效明显。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实现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电视(含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88.13%。另外,在科学技术引领下,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实验区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草海治理、节能减排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37.26%提高到2012年的43.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84.18%,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3.5%,提前达到“实验区”建设目标。特色小城镇、“五古”保护和“幸福小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22.3%提高到2012年的29.99%。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