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至2016年,中央已连续十三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随着毕节市板块经济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中药材板块搭上了全市板块经济大发展的快班车。
到目前为止,毕节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已超100种,总面积达101万亩,比2014年增加27.47万亩,增幅37.36%。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威宁县、赫章县、大方县,分别为17.36万亩、15.6万亩、14.82万亩;种植面积上万亩的药材品种15个,即:半夏、党参、天麻、鱼腥草、黄柏、丹参、续断、刺梨、金银花、百合、杜仲、太子参、魔芋、前胡、苦参。
逐步放大化的产能与多样化的种植品种,对中药材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标准。在科技与农业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的当下,科技团队与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正发力加速,争取在板块经济大发展中快步前进。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筛选出“乌秆天麻”、“绿秆天麻”、“黄秆天麻”“野生刺梨”优势资源,鉴选出半夏“白麻芋”、半夏“黑麻芋”、“封丘银花”等优良资源,并对筛选出的部分优良资源进行有效成分、地域小环境、稳定性等评估;“大方天麻”、“威宁党参”、“赫章半夏”、“织金续断”等6个药材相继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一系列的基础研究为全市80余万亩刺梨、50余万亩中药材栽培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七星关区刺梨(中药材)综合研发服务平台的创建,刺梨加工将摆脱传统果脯、果汁等初级加工水平,迈向更高层次的标准品、保健品和添加剂行列。数十万亩的党参、天麻和半夏栽培,撑起了毕节市中药材种植的半边天,雄厚的种植基础遇上滞后的科技支撑,严重制约了我市中药产业的发展,目前,由毕节市中药研究所牵头,起草并制定了大方天麻、威宁党参的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与地方质量标准。完成的“喀斯特山区道地中药材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天麻原生环境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一大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制药企业逐步进驻到毕节市的各个工业园区,其中已通过GMP认证、在产药品生产企业3家(贵州百灵企业集团世禧制药有限公司拥有国药准字号产品16个、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中药材提取生产线、贵州黔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取得筹建批复药品生产的企业6家;拟筹建药品生产的企业2家。在大方药品食品工业园区,有贵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奢香药业有限公司等12家制药企业入驻,计划总投资8.85亿元。在威宁五里岗工业园区,有3家制药企业入驻,其中威宁片仔癀大明药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000万元,四川科创集团计划投资近10亿元,贵州宏奇威宁鸿福堂药业计划投资1000万元。在毕节市经济开发区,有贵州乌蒙山生物医药产业有限公司入驻,计划投资28亿元。强大的科技与产业链支撑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有机的整合,为全市中药材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人才,是科技发展绕不开的话题,科技要发展,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随着毕节市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一大批具有高学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逐步落户毕节市,筑巢引凤工程的红利逐步体现出来。先后在毕节市农科所成立了药用植物研究室,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专业,在市科技局成立了中药研究所,一大批从事中药材品种选育、栽培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加工生产的科技人员正在形成核心团队,中药材研发队伍日趋壮大。目前,我市相关中药材科研单位已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项目、人才培养、团队共建等合作,为毕节市中药材人才团队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毕节市具有强大科技支撑的中药材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